分享到: | 更多 |
据10月25日《环球时报》报道,美国《纽约时报》“你的钱”专栏作家罗恩·利伯今年出版了新书《宠坏的反面》。该书详尽叙述了孩子在生活中面临各种经济问题的最佳处理方法,认为和孩子谈钱不是坏事。此一观点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热议。而这个话题也与很多中国家庭相关,折射了不少家庭的困惑。
“怎么和孩子谈钱”,问题看似简单,实际却并非如此。说简单,是因为每一位父母都能向孩子回答钱的用途、钱的面值、钱的种类等。并且,父母们还能教孩子们一些简单的赚钱方法。而说不简单,是因为孩子还处在成长期,他们的价值观还未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并不强。如果一旦谈钱的方式和用语不当,那就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金钱很可能会侵蚀孩子最珍贵的单纯。
因此,和孩子谈钱不一定是坏事,也不一定是好事。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怎么和孩子谈。如何让孩子形成健康的金钱观和价值观,是其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以前,我读英文报纸,经常会看到孩子帮家长做家务赚钱的新闻。国外不少父母为了提高孩子的劳动积极性,常常会向孩子明码标价。比如,擦桌子2美分,扫地5美分……这些所得,作为父母给孩子的零花钱。可问题是,如此,孩子的劳动积极性是提高了,但他们的感恩心理和家庭概念却丧失了。于是,有母亲列出了自己生下孩子和照顾孩子的付出清单,反问孩子自己应该获得多少报酬。这个现象其实就说明,围绕孩子的任何教育话题都没有标准答案,更不能一刀切。任何形式的一刀切都可能会走向极端,要知道教育是和孩子成长一起变化的话题。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对孩子的金钱观进行引导和纠偏。以使用零花钱为例,父母教会孩子合理用钱就是一堂生活课。但是,如何让孩子学会花钱,把钱花在刀刃上,这是用语言教不会的。它既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也需要孩子自己一点点去体会。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对孩子有更多的关注。这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环境。如何让自己家的孩子健康成长,没有一个普适的答案。有些教育经验只能拿来思考,却不能简单嫁接。钱本身是一个中性的物品,其性质的变化与使用它的人密切相关。所以,家长的心态应该摆正。
京华时报:入学年龄应该“一刀切” 2009-12-10 |
京华时报:入学年龄应该“一刀切” 2009-12-10 |
“零作业班” 2011-02-01 |
李晓宏:孩子的性教育不能缺位 2011-10-13 |
长沙晚报:大学“闭门谢客”是不智之举 2013-07-16 |
“熊孩子”也需要图书馆 2013-08-13 |
魏董华:烧伤学生被劝退,谁之过? 2013-09-24 |
写对扣分 2013-10-31 |
红网:“一刀切”食用碘盐是对公民权益的侵犯 2010-01-27 |
红网:“一刀切”食用碘盐是对公民权益的侵犯 2010-0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