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在当下是一个饱受争议的概念,社会各界对现有的学术评价机制批评与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
个人以为,我们不能完全把原因归为一些评价标准和结果的异化使用,也不能完全把责任归于体制的弊端和浮躁的学风,不能以评价的工具性意义作出自我辩护,堕入“为评价而评价”的境地不能自拔。
学术评价必须正视自身当下的尴尬处境。反思和追问评价的价值性意义,是评价为自身正名的前提性任务。就其本质而言,学术评价具有鲜明的价值性,承载着服务和引领学术事业健康发展的神圣使命。学术评价工作不能无视学术评价的价值性意义,将工具性意义和价值性意义割裂开来。基于学术期刊的实践作出价值判断,推动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推动学术期刊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动学术生态的改善和学术事业的繁荣,应是开展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意识形态性强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期刊评价而言,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应是开展期刊评价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推动期刊强化阵地意识,强化问题意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应该贯穿评价工作的始终。
学术评价广受诟病显示出提升评价质量和水平的紧迫性。在一定意义上,当下评价标准和结果的异化使用与学术期刊评价质量和水平不足有关。提升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是不断推动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的完善。这一努力与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相一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比如,定量评价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的一面,但是,学术期刊评价的科学性不能简单地与量化评价等同。这就不仅要求以精准扎实的数据体现严肃的科学精神,还要拓展评价空间克服其功能有限性的矛盾。学界关于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统一的呼吁一浪高过一浪,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中存在的这一问题虽然有所缓解,但是仅仅从期刊发文的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的评价实践来看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坦率地说,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而言,评价原则、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只能算是刚刚起步,既缺乏对各个学科期刊评价原则和方法的深入思考,也缺乏对评价指标概念和体系的科学阐释和合理性论证。显然,加强评价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是提高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质量与水平的根本前提。比如,就意识形态较强的学术期刊评价而言,在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的基础上,还需要把握意识形态标准与学术标准相统一的原则。另外,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的实践状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水平,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当前,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事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发挥服务和引领学术的作用是评价机构的本职所在,发挥作用的大小是检验评价机构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根本标准。一方面,排名固然是评价成果的重要体现,但评价岂能一排了之。评价机构要进一步拓展评价视野,开拓评价路径,深化评价实践,更好地服务和引领期刊建设和学术发展。另一方面,评价机构不能片面地理解独立性和中立立场,需要坚持开放性的原则,充分发挥中介和桥梁作用,将评价对象和评价主体有机联系在一起,使评价实践向着平等互动的良性状态逐步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