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李 亮:激活教育消费更需从供给侧入手
//www.workercn.cn2016-01-20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这几日,笔者的一位朋友忙着给孩子找钢琴老师。本以为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因为社会上到处都是这类培训机构的招生广告,仿佛遍地都是“中字头”音乐学院的老师在招生。事情的发展出乎这位妈妈的意料,奔波了近一个月,试听了10多家培训机构课程,才好不容易选定一位相对满意的老师。这位妈妈直言道,大多数培训机构的宣传和实际情况相差太大,“有的老师连中央音乐学院的门朝哪开都不知道,就敢说是那里毕业的”。

  无独有偶,最近笔者认识的一位年轻的妈妈也为给女儿寻找合适的英语学校费尽周折。

  我国有句老话,“再穷不能穷教育”。大部分家庭对孩子教育很舍得投入,对孩子教育消费的需求都尽可能给予满足,其他消费都可以让让步、等一等。

  正如我们看到的和切身感受到的,近年来我国教育消费快速升温,市场需求不断被激活。当前,市场上各类艺术培训、语言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资格认证培训遍地开花。互联网教育成为投资热点,在线教育行业风生水起。同时,因难以满足教育消费的需要,不少人纷纷走出国门。例如,中国留学生为美国每年直接提供超过44亿美元的收入,中国留学生为澳大利亚创造的产值在所有出口创汇产业中名列第一。

  近年来,无论是“双11”迸发出的消费热情,还是在欧洲排队扫货的盛况,它们在彰显我国巨大消费潜力的同时,也暴露出国内供需不平衡的弊端。教育作为民生领域的重中之重,同样也出现类似的供需矛盾。当前我国教育产业不缺乏有效需求,不缺乏蓬勃的消费动力,缺少的是有效的教育资源供给,缺少的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供给。

  去年在荧屏上热播的《虎妈猫爸》尽管部分情节有些夸张,但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类似的情节也曾在我们身边上演。笔者所在的小区有所还算过得去的私立幼儿园,一到报名的时间,适龄孩子的家长提前1周就开始昼夜排起长队,风雨无阻。这一幕令人唏嘘不已。

  那么,优质的教育资源来自哪里?何日家长不再为了孩子的上学焦虑不安,何日家长不再为上好学校倾囊而出?

  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特别是义务教育,本身就是纯公共产品。政府有责任本着公平原则提供惠及全民的公共教育服务,有责任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满足人们对教育的更高需求。但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增加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当前更需从存量的角度做好文章,处理好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教育资源具有稀缺性,教育资源配置要考虑效率和公平问题,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从现实情况来看,在公平和效率这两个方面都面临诸多问题。比如,地区之间人均拥有教育资源的差距过大,农民工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平等受教育权还没有得到有效保障,教育资源浪费现象还较为普遍等。

  无论是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还是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都需要耐心。教育是一项极其需要耐心的事业,优质教育不可能出个改革方案,或是一拍脑袋出个规划就能冒出来,而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生长出来。

  诚然,教育属于公共服务产品,教育领域不同于经济领域,不能完全由市场说了算,民间力量的进入也不能解决教育的全部问题,但如果没有民间力量的进入,不引入市场力量的配置,教育产业的发展必定会面临许多苦难。我国虽然允许民办教育存在和发展,有关部门实行了“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的政策,但现在由于多种原因,还难以吸引更多优质的社会力量加入。

  对于社会力量进入教育领域,有关部门需兼顾好“放”和“管”的关系,在吸引更多资源进入教育市场的同时,更要发挥监管的角色,尽量避免上面提到的各种夸大其词的教育机构充斥市场,让消费者难以适从。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发挥得更好,才能很好解决我国教育产业发展中的有效供给不足问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