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以更大格局看大学与城市关系
夏天
//www.workercn.cn2016-02-06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两年来,北京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动批”“大红门”等大户开了好头,一些高校、医院也陆续准备“动身”。不过,在教育功能疏解方面,有些人有不同声音。比如说,大学是城市的灵魂,疏解高校不利于北京发展,等等。

  的确,北京的教育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是莘莘学子“梦想开始的地方”。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主动向自身优势“开刀”,一些舆论担忧或疑惑可以理解。但审慎思之,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逻辑套用在大学与城市的关系上,实乃一个伪命题。

  当然,大学之于一座城市确有重要意义。名校、良师、骄子云集北京,涵养了浓厚的人文氛围,积聚了巨大的创新潜能,为首都乃至全国的发展储备了宝贵的智力资源。在北京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如何进一步助力大学发展,让其释放更多红利,呼唤更为科学的顶层设计。城市管理者为大学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责无旁贷。

  不过,当下很多高校蜗居于城市的钢筋水泥丛林,相关建设被迫打折或搁置。比如,有的学生宿舍硬件条件落后,但腾挪空间有限;有的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等标配不足,遭遇“僧多粥少”的尴尬。不仅如此,愈发喧嚣的闹市环境也难免影响校园安静。反观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往往远离主城区,坐拥小镇,仿佛遗世独立,以获得学术研究所需要的宁静。这样的做法虽不是办成名校的全部原因,但也算是一条经验,值得借鉴。

  实际上,北京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不少尝试,昌平、良乡等高教园区日臻成熟,所辖高校发展势头良好,积累了有益经验。事实证明,各方面资源合理布局、优势互补,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更大格局来看,京津冀地域一体、文脉一体,北京的教育功能疏解,不仅没有南橘北枳的尴尬,反而可解自己的眼前之困,进而帮整个首都经济圈的忙,释放出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而这,正是协同发展大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相信,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不断厘清思路、凝聚共识,教育领域势必成为区域发展的“重头戏”,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同心圆也势必越画越好。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