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两年来,北京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动批”“大红门”等大户开了好头,一些高校、医院也陆续准备“动身”。不过,在教育功能疏解方面,有些人有不同声音。比如说,大学是城市的灵魂,疏解高校不利于北京发展,等等。
的确,北京的教育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是莘莘学子“梦想开始的地方”。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主动向自身优势“开刀”,一些舆论担忧或疑惑可以理解。但审慎思之,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逻辑套用在大学与城市的关系上,实乃一个伪命题。
当然,大学之于一座城市确有重要意义。名校、良师、骄子云集北京,涵养了浓厚的人文氛围,积聚了巨大的创新潜能,为首都乃至全国的发展储备了宝贵的智力资源。在北京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如何进一步助力大学发展,让其释放更多红利,呼唤更为科学的顶层设计。城市管理者为大学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责无旁贷。
不过,当下很多高校蜗居于城市的钢筋水泥丛林,相关建设被迫打折或搁置。比如,有的学生宿舍硬件条件落后,但腾挪空间有限;有的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等标配不足,遭遇“僧多粥少”的尴尬。不仅如此,愈发喧嚣的闹市环境也难免影响校园安静。反观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往往远离主城区,坐拥小镇,仿佛遗世独立,以获得学术研究所需要的宁静。这样的做法虽不是办成名校的全部原因,但也算是一条经验,值得借鉴。
实际上,北京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不少尝试,昌平、良乡等高教园区日臻成熟,所辖高校发展势头良好,积累了有益经验。事实证明,各方面资源合理布局、优势互补,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更大格局来看,京津冀地域一体、文脉一体,北京的教育功能疏解,不仅没有南橘北枳的尴尬,反而可解自己的眼前之困,进而帮整个首都经济圈的忙,释放出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而这,正是协同发展大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相信,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不断厘清思路、凝聚共识,教育领域势必成为区域发展的“重头戏”,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同心圆也势必越画越好。
人民日报海外版:创造条件逐步破解难题 2009-12-31 |
京华时报:调时间可弱化高考的非常态 2010-06-13 |
人民时评:城市管理须告别“市容本位” 2010-08-24 |
佘宗明:外来人口不是城市的累赘 2012-08-01 |
林 琳:企业融资,潜规则何时休 2015-02-12 |
侯虹斌:国产青春片正在架空世界 2015-05-05 |
吴 强:罢工考验莫迪改革决心 2015-09-07 |
在参与全球治理中提升国际话语权 2015-10-15 |
孟祥青:在参与全球治理中提升国际话语权 2015-10-15 |
有“人的城镇化”才有共享发展 2015-11-1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