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从翘课到蹭课 学生在用脚投票
杨朝清
//www.workercn.cn2016-02-06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大学生“翘课”通常会被认为学习态度不端正。但日前有媒体发文指出,不少学生认为“翘课”有时是情非得已,比如“念稿”老师照本宣科,或者为了给课外调研、实习、写论文腾挪时间而翘掉没有多少价值的课程……而对于一些有趣、有意义的课程,部分大学生甚至愿意抽时间去“蹭课”。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高校的许多课程都是大班教学;在内部约束力和外部控制力同时下降的情况下,不少大学生开始频繁“翘课”。在“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机制下,一些大学教师将主要精力花在发论文、做课题、接项目上,上课时一个人自说自话、照本宣科走过场,课前不认真备课,上课时不进行充分的师生互动,下课后匆匆离开;这样的课程,怎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和认同?

  但同样是课堂教学,有的教室里人满为患,叫好又叫座;有的课程学生却频繁“翘课”,即使通过指纹打卡、刷脸点名等方式将学生“留”在了教室,学生们难免会心有旁骛,成为“低头族”。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大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互动性和可参与性有了更普遍、更强烈的诉求。如果课堂教学依然在陈词滥调中打转,依然在改革创新中停滞不前,依然在批评质疑中自说自话,难免会和大学生的诉求以及社会的需要相脱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必然要由追求规模的粗放发展,向注重质量效益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减员增效”逐渐成为社会共识。2012年,教育部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为进一步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指明了方向:加强教师遴选,改革考评机制,激励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教书育人。

  说到底,在一个倡导改革和创新的时代里,大学课堂教学如果继续自娱自乐、孤芳自赏,难免会陷入无人喝彩的边缘化境地。高校教师只有不断改革创新,始终与时俱进,才能“实现价值、起到作用、受到尊重”。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未来的希望”。点亮高等教育这盏希望之灯,让课堂教学更具活力与生机,既需要高等教育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也离不开高校教师发展观念的转变、价值排序的更新和人文关怀的提振。只有多管齐下,大学生才会享受高品质的课堂教学;只有课堂教学更有吸引力和竞争力,大学生才会少一些“翘课”,多一些“蹭课”。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