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春联功夫不在春节
雷钟哲
//www.workercn.cn2016-02-23来源: 中国江西网
分享到:更多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国人过春节有张贴春联迎新祈福的习俗,但是近年来,很多家庭的春联却大都是印刷品,其形式内容重复、文化品位缺失,请人或自己撰写春联的少之又少。不仅城里如此,农村也是大同小异。(2月21日《西安日报》)

  印刷春联取代手写,亲自创作更是少见,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当然,据此得出这一传统习俗随着年味变淡而逐渐走向衰亡,恐怕也是杞人忧天。这点,你只要看一看每年春节大街小巷各家门口大都张贴着的对子,或者参加征联活动人数众多、踊跃异常,就知道春联魅力的持久不衰了。

  印刷品取代手写,首先反映了印刷技术的进步。其次从精美程度上说,它也比某些手写好看得多。只要市场需要,还会继续繁荣下去。再说,它也从一个侧面反馈出需求的旺盛,因为只有印刷技术才能满足批量生产的需要。

  但是正是因为过于现代,才少了原始的质朴和韵味。其一,失去墨香,少了悬腕运笔、纸上留墨的情趣。其二,没有个性,更多的是千篇一律的单调,也失去了书法审美的价值。其三,无法体会创作乐趣,也少有准确地诉求与寄托。

  春联不仅有外在的形式美,还因内涵丰富、寓意寄情广受青睐。特别是春联特定的写作要求,比如字数、对仗、词性、平仄等等,让它成为一种“微文学”,乃至是文学百花园中的璀璨的花朵。许多人乐此不疲,就在于这一文学形式独具亮色。印刷品,自然使这一亮色大大消减。比如“年年顺景财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虽然也内涵愿景,但却因放之哪年置之哪家都适用,远没有“过节回乡,喜听檐上鸣春曲;举杯敬老,最羡人间跪乳情”,来得生动与妥帖。

  可是,要想创作出内容积极向上、语言生动活泼,极富时代气息又合个人心愿的对联,却不是信手拈来那么简单,除非你是楹联大师。单说一个对仗,就有词义相关、词类相同、结构一致、平仄相对、力避重字等等规范。这些功底,非得长期积累不得掌握。

  因此就得平时加强训练。最好从小学开始,就给孩子灌输这方面的知识。平常多开展征联活动,比如不久前西安地铁站征联和春节各城门征联,就是非常有益的活动。还有,应该创造条件,支持和扶植民间诗钟、楹联社团活动,让长安诗钟社及各地分社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如是,才可能使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文化瑰宝,根植于坚实的大地,得到更好的传承。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