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学区房降温“放大招”实“无招”
班志斌
//www.workercn.cn2016-02-26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下发《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多校划片是指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学校,热点学校名额将通过随机派位方式分配。(2月23日《齐鲁晚报》)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实施划片入学,能划片到重点学校的小区就是学区房。在全国各地,学区房都卖出了高价,家长们依旧趋之若鹜。富人买学区房不住,只为就近入名校。穷人卖掉原来的大房子,一家三口蜗居在30平米的小屋。

  看上去,单校划片,炒热了学区房。穷人的孩子上不了好学校,突显教育不公平。房地产肆意炒高价格,行业秩序被打破。把这一切都怪罪到单校划片上,有失公允。

  多校划片,目的是打击高价学区房,但更伤及无辜,损害了那些买了学区房的家长的利益。在孩子没出生时,家长买房就会考虑是否能划片到名校。花去了多年积蓄,降低自己居住条件,买了一套学区房后,发现,学区房不能保证上名校了,多年的辛苦也就白费,自然无法接受。家长花大钱买学区房,与其说是投机取巧,让孩子上名校,不如说,划片政策本身就有缺陷:谁的房子位置好,谁的孩子就能上名校。政策缺陷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被迫买了个高价学区房。原先的政策有问题,如今“放大招”,代价却让家长来“买单”,难言公平。

  多校划片,不能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没法择校,但还可以择学区。有些小区毗邻几个重点学校,抽到重点学校的可能性大,上学也更近,而另一些小区周围没有什么重点学校,前者的价格一定更高。这样,可能不是某一个小区的价格鹤立鸡群,而是一整片地理位置较好的小区都会以此为噱头,整体提高价格。多校划片,上重点学校,一个好的小区是前提,还要加上好的运气。

  多校划片,难以落地。这项政策的规定也是暧昧不清的,政策提出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钦点”了24个城市,也只要求划片入学,没有强制要求多校划片。“根据实际情况稳妥采取多校划片”,这样的政策可操作空间太大。给地方一定自主权是好的,但因为这项改革涉及房地产等重大利益,执行起来难免打折扣。政策出台后,不少地方教育部门都表了态,济南表示原有政策成熟,暂不更改。上海表示,将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相结合。如此暧昧态度,也让“放大招”很大程度上成为“纸上谈兵”。

  真正炒热学区房的是教育资源不均衡。应试教育环境下,上名校和普通学校,可能就是不同的命运。即使多校划片,靠摇号,凭运气决定能否上名校,决定今后的命运,同样不公平。更何况还有特长生、点招生、共建单位子女,教职工子女等其他入学渠道。

  义务教育阶段存在重点学校,本身就不合理。重点学校的学生更有可能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家长会想法设法把子女送到这些重点学校。无论有怎样的新政策,都会出现新的对策。

  治本之策,应该是让各小学、初中均衡发展。手心手背都是肉,要给所有学校足够的投资,进行硬件建设。软件方面,实行校长和老师定期轮岗制,特别是名师和名校长,加强各个学校的师资流动。教育部门要取消重点小学、重点初中的划分,对所有学校一视同仁。当然,即使教育部门不划分重点学校,家长心中一定还是有重点学校的,谁的升学率高,谁就是重点学校。因此,推行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淡化应试教育刻不容缓。

  教育资源不均衡,应试教育当道,无论是怎么改革,都是治标不治本。将单校划片改为多校划片,看似是破解学区房择校的“大招”,实际上是病急乱投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最后,不要说治本,恐怕连治标都做不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