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据新京报报道,去年年底刚出版史学专著的史学奇才、18岁西安中学高中生林嘉文因抑郁症离世。其实,林嘉文决意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还在与世界对话,他还要表达对他曾经生活过的这个世界的遗憾和希望。他是带着对这个世界的希望离开的。仅仅是他对自己身后可能遭遇的“轻薄、庸俗的解释”的担心,已经足够说明他的认真,足够提醒人们对生命的敬畏。
林嘉文的认真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从自身的感受出发,发现具有普遍性的压抑和不尊重,比如他所发现的“校园政治地理学”现象,由己及人而关怀一切生命——理想主义者无不如此。
对一个特定的个体的深思熟虑之后所选择的离去,我们唯有遗憾,甚至不敢轻言理解。但是,即便如此,在不久前自杀的青年学者江绪林博士遗体告别仪式上,江绪林的挚友刘擎仍然表示:在一个有原子化个人倾向的社会中,包容和关怀是必要的却是不够的,友爱与团结也弥足珍贵。我们不仅需要专业同行的讨论群组,我们也需要寻求一种更积极和热忱的精神的、智性的友爱共同体。要寻求一种更积极和热忱的精神的、智性的友爱共同体。
人是一根苇草,会思想的苇草;可能很强韧,可能很脆弱。“思想”可以很轻盈,也可以很沉重,足以压断一根苇草。江绪林在他的朋友、众多的学生眼里,是他所从事的学术领域里的佼佼者,高中还没毕业的林嘉文被称为“史学奇才”,已经出版两本史学专著。有报道说,著名历史学家、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对林嘉文的评价是:“他的水平,一般的博士也达不到,带博士也带不到他现在这个水准”。但是人们没有想到,学术研究的乐趣,也不足以吸引林嘉文,或者说不足以构成他的人生动力。有人注意到,1月26日晚林嘉文发了一条微信:越发不明白自己这么拼是为什么,如果说是为自己,那只能说是为拼而拼。显然,林嘉文陷于人生的迷惘了。问为什么而拼,其实就是在问人为什么而活着。这也许是一个没有终极答案的问题。没有答案而又不可能不问。古往今来多少人问过这个问题,多少人被这个问题所压倒?
人生的意义,不是问出来的,不是讨论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所谓“活出来”,就是那种看似普通的、世俗的、充斥着柴米油盐的生活。普通的生活是生命的土壤,它不仅提供给你生存所需的碳水化合物等等,它还有生命的精神养分,它让生命的根须深植于土壤。如果江绪林、林嘉文的生命中多一点来自世俗生活的养分,事情会不会是另一个结果呢?
关怀着世界和他人,而自己寻找不到抵御重压的精神养分和力量,也许是江绪林和林嘉文最让人唏嘘不已之处?刘擎在悼词中说,心理咨询行业是现代性的发明,将道德、价值和信仰的危机完全简化为技术性的心理问题,这是逃避和扭曲,而不是在真正面对深刻的人性问题。如何让人文关怀更多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到各项为人服务的专业工作中去,是不是全社会应该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江绪林一篇文章的标题是《生命的厚度》,最后的关怀,也许就在生活本身。
释 均:权利脱贫才能走出贫困陷阱 2011-04-01 |
练洪洋:反铺张浪费,亦需革自己命的勇气 2012-03-07 |
声音与法治 2013-07-04 |
压垮“史学奇才”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2016-02-26 |
从史学天才之殇重新认识抑郁症 2016-02-2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