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1+3培养模式”遵循的是机制改革,其内在逻辑是“以改革带动发展”,即通过创新机制,打通考试招生关键环节,重组育人要素,力图实现整体育人。
据媒体报道,2016年北京市拟出台“探索‘1+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政策,将部分优质高中学制延长为4年,并面向本区或跨区招收初二学生,被选中的初二学生中考将免试。这条新闻引起了众多家长的热议。点赞者有之,也有不少家长感到忧虑,这会不会又是优质高中校的提前抢占生源之举。
家长的忧虑主要源于报道中提到的“优质”字眼,其实,据笔者了解,参与实验的高中校,传统意义上的优质名校只占其中一小部分,实验主体还是一般高中。由此来看,北京市此举之意并非照顾部分名校的“提前掐尖”,而是要尝试一种新的穿越学段边界的培养模式改革。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下,这样的创新之举无疑有着重要的探索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整体进入深水区,各个区域都在寻求和思考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着力点。前几年这种探索大多聚焦于“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为特征的增量改革,比如名校办分校,优质资源带建设等等。随着改革的推进,这种发展模式也遇到了很多瓶颈,比如分校与本部的教育水准差距过大,导致认同度不高。“1+3培养模式”遵循的是机制改革,其内在逻辑是“以改革带动发展”,即通过创新机制,打通考试招生关键环节,重组育人要素,力图实现整体育人。
“1+3培养模式”中的“1”指的是初三年级,“3”指的是高中三个年级。纵向来看,这分属两个不同学段。长期以来这两个学段有着天然的分割线,初中学段属于义务教育,而高中学段则不同。初中学段沿用的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并相应派生了国家、地方、校本三类课程,而高中学段只有必修模块、选修Ⅰ和选修Ⅱ。“1+3培养模式”要弥合的正是这种学段割裂,打通初高中学段,学校就可以利用4年的时间,进行重新的课程布局。尝试联通以后,就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整体育人上。
中考和高考一直都是中小学生要努力翻越的两座大山,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很多学校在初中会用两年半时间学完全部课程,最后半年进行中考科目的冲刺准备。“1+3培养模式”可以说为一些学生移走了中考这座大山,让他们可以延长课程学习,不用再沉浸于单调枯燥的应试复习中。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有更多的时间去动手操作、实践创新。
“1+3培养模式”目前还处在没有形成定论的酝酿期,官方并未作权威解读,这也导致了诸多猜测。谓之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尝试,一种探索。但要顺利推进,笔者认为有三点需要引起重视。一是要招收什么样的学生?既然将招生权下放给学校,学校就要认真论证心仪生源的基本特征,比如较为强烈的科学探究意识,突出的表达与交流能力,艺术欣赏素养等。这些问题思考不清楚的话,很容易导致简单以学科考试成绩来“掐尖”。这是家长抵制、反感,也是笔者最为担心的。二是别让学校的提前自主招生变成“小中考”,笔者不赞成学校把自主招生搞成层层选拔的学科纸笔测试,宜采用面试的方式。三是学校一定要利用好这种参与实验的机遇。打通初高中学段后,原来因为中考备考而导致的初高中课程断层将不复存在。如何利用完整四年进行课程的一体化设计,进行四年的整体育人布局,是学校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者系北京市教科院课程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毛晓刚:以新的民生成就写好“十二五答卷” 2011-01-07 |
赵 平:“广覆盖”仍是医改中心任务 2013-04-10 |
徐 娟:高校,别总在“名”上花心思 2013-05-23 |
邓海建:2015两会,“四个全面”携梦而行 2015-03-03 |
史洪举:出租车改革要兼顾消费者利益 2015-04-02 |
魏延安:“互联网+三农”的春天来了 2015-04-07 |
“端菜”变“点菜”,让奇葩证明不再奇葩 2015-05-14 |
范佳元:国足,不能老说“对不起” 2015-12-15 |
以新型城镇化推动新建区城乡一体化发展 2016-03-01 |
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更好照进百姓心田 2016-03-0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