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5年12月发生的湖南邵东杀师案,一度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看守所的小龙面对记者没有表现出一丝的懊悔,新华社给的标题是“湖南邵东杀师少年:从没把他的命放在心上,我的世界就我一人”。网上的评论直指中国应试教育,认为学校教育不够人性化,是分数至上的教育让学生只关心成绩和学习,是冷漠的教育让学生不知何为尊重与爱,不懂梦想与快乐。
《人民日报》也刊发题为《敬畏生命,是教育不可少的底色》的文章,里面大谈中国教育,或说该事件背后是学校教育的失败,点明学校和社会要负起责任。而前两天复旦大学投毒案当事人林森浩被执行死刑,同样的淡漠生命,高智商零人性的林森浩似乎更加印证了教育的不堪。对此,笔者想的说是,这个锅不能完全由应试教育来背。
眼下应试教育似乎成了名副其实的“背锅王”,但凡是校园里发生的负面新闻,总会有人把应试教育拎出来,骂上一骂。可同样是教育,家庭教育却少有人提及。自一出生,孩子最先接触的不是老师,而是父母。都知道“子不教,父之过”,孩子出了事儿,第一个要负起责任的肯定是父母。小龙的世界的确只有他一个人,他不知道父母从事什么工作,也不知道他们的生日。小龙的父亲说自己读书少,只读了4年,不知道怎么教孩子,与小龙的交流也仅停留在每月打电话询问成绩,告诉他要听老师话这一层面上。无独有偶,林森浩的父亲说“孩子死就死在太傻”,始终以为孩子还是好孩子,不知道林森浩性格方面的缺失。
其实,众多“问题少年”都有一个共同点:父母在外务工,忙于工作很少关心孩子的生活。而为了弥补,无非是钞票来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最后的结果就是无人管教的孩子变得骄纵甚至走上歧途。孩子和父母之间隔着一面墙,这堵墙越来越厚,捅不破也推不倒。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便成了只靠血缘维系的关系。孩子走错路,父母再后悔也为时晚矣。
什么是父母?父母对于孩子的责任不单单是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也要陪伴他长大,见证他的改变,给他受教育的机会,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三观”,并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快乐与充实。如今,教育正在回归“培养健全的人”这一宗旨,媒体也在呼吁全社会要一起努力。那么,在呼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拿出行动时,是不是也要扪心自问:我们的家庭教育跟上了吗?家庭教育又该如何改变呢?
麻药后叫停手术 2010-06-03 |
赵蓓蓓:给留守妇女一个支点 2010-07-13 |
中国网:保就业成政协一号提案彰显民生关怀 2009-03-03 |
付瑞生:“二奶”社会病 校规难管住 2010-08-17 |
戎国强:绿领巾,能“激励”出什么 2011-10-19 |
张树伟:学生安全依靠国家这位“大家长” 2014-05-23 |
余樵夫:“跨省斗殴”事件不能轻易画句号 2014-09-19 |
杜垚杰:幼儿园“虐童”乱象亟需监管“补位” 2015-08-17 |
毕业证书也打白条? 2010-07-20 |
一周看点:有偿续期是土地财政的“七寸” 2009-03-2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