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职校实习“捆绑”,说好的规范化呢?
堂吉伟德
//www.workercn.cn2016-04-20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7.5%的受访者认为,职校学生毕业实习中存在学校以实习“捆绑”学生的问题,56.7%受访者发现职业学校在学生实习中充当“包工头”,63.8%的受访者认为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企业和职业学校“唯利是图”。受访者中,90后占28.3%,80后占47.1%,70后占17.0%,60后占5.4%.(4月19日《中国青年报》)

  职校生实习中的潜规则,通常来说不外乎一个利字,一个乱字,由利生乱,由乱生利。捆绑式实习还在其次,把学生视为学校和企业的提款机,以权利伤害的方式获得利益,早已成为被人诟病而又久治不绝的顽疾。要么是学生进校不久,就被弄到企业去实习,而成为免费的劳工;要么就是在人工荒的情况下,学生成为企业解决劳动力不足的替代,学生到什么企业去实习,怎么实习,并没有自我选择权,而成为学校手中的棋子,以及校企共谋的对象。

  长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着极大的“短腿”现象,无论是社会认知,还是体系建设,都存在着极大的偏见性,尽管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口号喊得天响,然而落实到具体层面,情况却并不如人意,整个行业处于粗放化发展的层次。一方面优秀的学生都不愿意读技术学校,职业教育成为“二等教育”难以获得欢迎,缺乏足够的发展基础;另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的起点不高,行业良莠不齐,加上行业内的恶意竞争,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

  职校生的素质如何,跟职业技术教育的行业水平呈因果关系。而职校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则最终体现在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上。作为理论联系实践的主要手段,实习明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如何确定实习的对象,如何保证实习的质量,决定着最终的教育成果,符不符合市场的真正需要。不过,在时下校企分割,各自为战的模式下,职校实习最终成为一种“捆绑”式的权利伤害。

  由于国内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未能实行校企一体、定点培养的方式,所以职校生的实习地点,往往出现两极化的态势。一方面是在学校作为主体的情况下,企业只是一个被动的参与者,因而就缺乏足够的热情,也没有配合实习的责任。尤其是一些知名的公司,他们不愿意在没有明确的利益期望值下,成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实习基地。另一方面,以小企业和小工厂为代表的低端企业,虽然对实习的人数没有限制,然而囿于自身的基础条件,并没有多少实习的价值,除了“走走过场”,难以对学生的能力真正起到提升作用。

  反观国外,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形成了紧密的联盟,学校可以把课堂设在厂房和生产一线,企业也可以把培训的任务交给学校,双方的合作则以“订单”的方式得到固化。比如在德国的双元制中,学校和企业在教育中都起到重要作用。企业参与了职业教育,有义务为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学徒岗,因人设岗的固定性,让学生有可靠的实习机会,也有灵活选择的空间,真正做到了人岗相适。相反,在不确定性和松散式的实习方式中,学生无法找到相匹配的岗位,既无以做到人尽其才,也无法保护基本权利。

  与成熟职业教育的差异性,实为不规范教育的必然。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职业学校以实习“捆绑”学生的问题,也无法就事论事解决。只有对既有分割化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把企业真正纳入其间并发挥“双头主体”的作用,才能让职业技术教育实现从学校走向企业,在提高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时,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权利保护不力的困境。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