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媒体曝光后,迫于舆论压力,对校园周边违规排污企业的整治才能步入“快车道”。这样的补救、追责,会不会来得有些迟了呢?
最近,校园周边环境污染问题牵动公众神经。在浙江绍兴,一篇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习作《请还我们一口新鲜的空气》在网络热传,引起当地政府注意,环保部门通过调查取证发现两家疑似排放异味气体的企业,当夜予以停产整顿。
相比常州毒地事件,绍兴市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停产整顿排污企业,排查学校周边一公里范围内的企业,成立联合验收小组,并邀请学校、村民共同参加……一系列处置行动称得上迅速有力。积极主动回应民众质疑的态度,也为政府危机公关提供了样本。在对排污企业的雷霆行动之下,事件的结局也令人欣慰:学校周边气味已经基本消除。
不过,仔细分析污染事件的前因后果不难察觉,这种“事后补救式”的处理多少还是有些缺憾。通过孩子稚嫩的笔触可知,涉事企业的废气排放不是最近才出现的,可能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那么当地环保部门为何没能及时发现,第一时间予以治理?假如这篇抱怨环境污染的小学生作文没有通过网络曝光,引发众多网友围观,试问孩子们还要在难闻气味的包围中忍受多久?
类似的追问,恐怕是一些地方政府不愿面对的。每一起校园污染事件背后,几乎都能看到监管上的漏洞。相关部门或是没有绷紧校园环境安全的这根弦,缺乏主动作为的意识,或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干脆对企业的违规排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抱着不出事就万事大吉的侥幸心理。而政府的治污行动大多又遵循着这样的模式:媒体曝光后,迫于舆论压力,对校园周边违规排污企业的整顿才能步入“快车道”。只是,环境污染对孩子健康的损害可能已是既成事实,这样的补救、追责,会不会来得有些迟了呢?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存在环境污染问题的企业、工厂藏匿在学校周边,是今后地方政府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光靠“运动式”查处,显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实证明,事前预防远胜于事后被动的整治。采取积极的行动防患于未然,把污染的风险降到最低,是相关部门治理污染时应遵循的理念。当务之急是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污染排查机制,尤其对临近学校存在污染可能的企业,要进行密切的跟踪监测,秉着公开透明的原则,将监测数据及时向社会公布,保障学生和家长的知情权。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对校园周边环境污染的处理结果往往针对的是对排污企业的处罚,少见对主管的政府官员严厉问责的,建立严格的责任倒逼机制或许是提高相关部门监管效率的肯綮。
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积累了比较成熟的防范校园安全风险的经验。在英国,一些学校也与工厂毗邻而居,但当地会提前制定遏制污染的方案,比如校舍会用特殊的通风系统过滤空气;离校园不远处设有空气监测站,随时监控数据,并邀请第三方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测。在日本,政府制定了《学校环境卫生基准》,对教室通风、水质安全、老鼠害虫防治、噪音等都有详细明确的规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光是学生的饮用水一项,都要经过每周、每半年不同指标的监测,以确保水质安全。这种落实到细节、不怕折腾的治理思路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有益借鉴。
学生的生命健康容不得丝毫马虎。及时扫清学校周围的“定时炸弹”,为校园环境安全撑起保护伞,应当成为政府庄重的承诺和扎实的行动,别等着学生用“鼻子”来问责。
羊城晚报:只有游泳“敬业”是不够的 2008-11-15 |
快评论 2013-08-30 |
稳中求进开新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发展... 2013-11-09 |
惠铭生:痛批污染企业 放狠话更要出狠招 2014-01-02 |
约谈之变见证环保执法挺起腰杆 2015-05-07 |
校车该装三道“安全杠” 2015-09-08 |
“雾霾锁城”,你咋看? 2015-12-22 |
假数据“糊弄”空气? 2015-12-22 |
评论话题:“雾霾锁城”,你咋看? 2015-12-22 |
四川在线:为新新环卫工人:可爱的学生们鼓... 2010-01-0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