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对语文教材修订不妨淡定些
谭敏
//www.workercn.cn2016-05-25来源: 广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本好的语文教材,不仅提升人的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能熏染出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和敬畏,让学生能辨别真善美,获得面对这个世界最基本的常识。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语文版义务教育修订版教材使用暨培训工作会上表示,今年秋季,全国400多万中小学生将开始使用语文出版社新修订的一年级和七年级语文教材。新修订的教材重视古诗文学习,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超30%。其中40%的课文将被更换。

  每一次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修订都会引起广泛关注。此次修订的教材引起比较多讨论的,一是增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二是对个别更换的文章意见不一,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被换为《智取生辰纲》,《南京大屠杀》被换成《死里逃生》,《谁勇敢》被取消。这些讨论归根结底,其实反映出的是每个人对语文教材的不同理解。那么,什么样的语文教材才是好的?语文教材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一本好的语文教材,最基本的就是要兼具语言的工具性和文学的人文性。事实上,这也是此次教材修订的最重要的特点,王旭明说:“让老师用这套教材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让语文课姓语名文,让语文回归语文。无论是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还是科学教育、审美教育,一切都要在语文的框架内进行。”不要再让语文课“负重”前行,值得点赞。

  语文教材的工具性,就是通过对一些精典文章的学习,让学生知晓怎么读,怎么写,怎么欣赏。等学生们有了基本的“语”和“文”的基础之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再去广泛阅读增进能力。说白了,语文教材就是一个阅读和写作的工具,只要让孩子们掌握了工具,他们就可以自己去广阔的知识海洋中遨游了。

  一本好的语文教材,不仅提升人的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能熏染出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和敬畏,让学生能辨别真善美,获得面对这个世界最基本的常识,这就是语文教材应有的人文性。钱理群在《对话语文》中所说的“直面文本、直面语言、直面人的心灵、直面人的生命”,大抵就是对语文功用的解释。

  此外,一本好的语文教材还应该与时俱进,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这几年《开明国语课本》之类的老教材之所以很火,除了大师编写外,更多的就是因为选取的内容不仅从花草鱼虫中体现出文学的趣味,而且符合儿童的心理,有童趣童真。比如,讲到职业,1922年的小学课本是这样写的:“猫捕鼠,犬守门,人无职业,不如猫犬”。短短14字,远比长篇大论灌输式地谈理想更能让低年级的孩子接受,这是讲贴近性。同时,因为要与时俱进,所以,教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还是拿《开明国语课本》来说,虽然备受推崇,但如果真要用于如今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有点不合时宜。比如,教材里多是繁体字。再比如,里面讲到交通工具时还有蒸汽轮,而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所以,教材需要不断更新。前两年周杰伦歌曲《蜗牛》的歌词入选小学语文课本,就很受学生欢迎。

  当然,文无定论,文章好坏,见仁见智。每个人对于不同的文章都有不同的理解,就拿此次被换掉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来说,也有网站调查显示,有近八成网友表示,这篇文章弘扬了见义勇为、惩恶扬善,值得保留。至于《南京大屠杀》是否该换成《死里逃生》,更是众说纷纭。

  可见,教材删改虽不能随意,但也不妨淡定一些。天下文章那么多,只要文质兼美,选什么不选什么并没有那么绝对。至于具体文章的编选是否适当,教材是否合用,还是应该让真正使用教材的师生来评价。实在觉得不合适,还可以再修订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