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学生对转专业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就目前来看,有没有必要转、能不能转已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怎么转”。
日前,湖北俩“学霸”因所学专业并非自己所爱,分别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退学,一年之后再考入北大,引发了广泛关注,而高校转专业也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其实在大学里,不少学生都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冒”,这是因为他们填报高考志愿时,或者服从调剂,或者对自己的兴趣、志向很懵懂,选专业比较盲目,有的还被父母“包办”,为热门、高薪所惑……然后呢?一旦转专业失败就只好辅修双学位、考证、早早地立志考研,反正“自己选的专业哭着也要念完”……
可以说,学生对转专业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就目前来看,有没有必要转、能不能转已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怎么转”。
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如何在学生需求与管理成本之间取得平衡。一般来说,大学的招生、培养和管理都以专业为中心,资源按专业划拨,教师、教室、实验设备等按专业配置——在这种情况下,转专业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小小动作都会带来连锁反应。
怎么办呢?首先,观念上不能“瘸腿”,制度上不能缺配套。转专业势必增加管理成本,对此,学校要真正从观念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志趣,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另一方面,专业问题涉及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课程安排、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在这方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逐渐强调通识教育,打破专业藩篱实行大类招生就是不错的尝试。
其次,在操作上制定好游戏“规则”,把转专业的“门”开得再大一点。应该说,毫无限制的转专业并不现实,否则学校也将疲于应对,引起新的不公平甚至管理混乱。当前,大多数高校都为大学生提供了转专业的选择和途径,但是比例较少、门槛较高,通常在考试、成绩、筛选等方面严格把控。因此,不妨结合自身情况、结合学生实际需要,将转专业的比例提高一些,门槛降低一些,研究制定可行性的规则,并公开、严格执行,规避潜规则、权力寻租等现象。
此外,还有服务。在选专业这件事上,信息不对称可以说是学生与理想专业之间的一大阻碍,因此学校除了进一步开口子之外,相关服务也必不可少。比如2012年,中国科技大学就成立了学生学业指导中心,其中一大职责就是教学生如何选择专业;有的高校还会在每学期组织各专业对学生进行宣讲,让学生对于转专业的选择有更多认识;此外,各学校、学院网站、微信里的专业介绍都是清一色地“看上去很美”,如果不够客观真实,不够丰富细致,那怎么发挥作用?
土地财政依赖症真没治了? 2014-02-24 |
游云庭:浙江保险协会是“组织垄断”,不是... 2014-09-04 |
范德洲:博士从一线干起更能成大材 2014-11-25 |
白剑峰:“医疗拥挤”有解吗? 2015-01-09 |
许 锋:高校“双创”教育改革尤其要注重细节 2015-05-14 |
白剑峰:“超级医院热”何时降温 2015-06-12 |
杜 晓:均衡医疗资源遏制暴力伤医 2015-06-19 |
成思危: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血肉 2015-07-14 |
“老父挂号见医生儿子”更见分级诊疗的迫切 2016-02-0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