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手写通知书是一种言传身教
李思辉
//www.workercn.cn2016-07-19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用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一事,受到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该校有的老教授已参与书写录取通知书10年,一些毕业生表示,自己将数年前的手写通知书“一直珍藏在身边”,但也有网友质疑,为何在这个年代还用手写通知书这种原始的方式?

  相对于机器印刷,毛笔手写通知书既不经济实用,也不迅速便捷,的确显得很“笨拙”。可蝇头小楷、一笔一画之间,饱含着先学对后进的深厚感情,体现着大学对每一个学生的真诚尊重,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这不是效率所能度量的,也不是实用所能解释的。

  我们正处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一些人习惯于什么都讲究“多快好省”“经济实用”,“快”的骤风似乎要把一切都裹挟其中。殊不知,快与慢相互依存,变与不变是辩证统一的。有快的发展节奏,也应有慢的生活方式;有“变”的生活和节奏,就应有不变的情怀与坚持。毛笔手写通知书,看起来很慢,但慢的背后是传统、严谨和温情,这岂是千篇一律的印刷体所能企及的?

  有人说,手写通知书是一种形式主义。殊不知,白发教授、耄耋长者十年坚持书写,自有一份仪式的庄严。在快餐化、碎片化的生活中,我们从来不缺形式,缺的是这种把形式变成仪式的耐心、敬畏和韧性。大学“以人为本”,录取严格,重视每一个学生,手写通知书就是一种体现;高等学府,注重严谨学风,重视传统文化,老教授一丝不苟地认真书写,就是一种为人治学的言传身教、示范引领。

  看到老教授们翰墨隽秀,一些年轻人萌生了学习中华传统书法艺术的想法;那些“捂”着一手歪歪扭扭的钢笔字无颜示人的人们,因此有所启发;见到手写通知书的走红,一些人开始对过度依赖鼠标键盘造成的“提笔忘字”现象进行反思,有人提出大学应该加强书法、钢笔字、粉笔板书的培养……这些反思是不是很有现实针对性?一件事能够引出这么多有关文化、传统、教育方面的思考与追问,断不能武断地说它没有价值。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的时代早已过去,批量印刷提高效率也是时代进步。但无纸化、电子化的信息传递,造成书写的千篇一律,造成人们对汉字记忆的逐渐丧失,也不能忽视。很多时候,我们也应放慢节奏,提笔写写信,或者铺开一张宣纸,像老教授们那样,把厚重的人文情怀、严谨的治学姿态、丰富的人生思考,融进淡淡墨香里。这既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一种对生活美学的追求。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