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有丰富的阅读积累,是获得教养和发展思维的途径,同时也在培养趣味和情调。学生走出学校时,他应当是个有阅读习惯的文明人。
不久前,听闻河北某高中以备考为由,不准学生带课外书进校,对此我感到无话可说。什么是“课外书”?不让孩子读课外书的学校还算学校吗?如果真让制定这荒唐规则的校长说说理由,他也许敢理直气壮地说一通,说不定还有不少支持者。
不止一次地听到家长反映:想让孩子看一些文学作品,但孩子带到学校的书被老师没收了,不是所带的书内容有问题,也不是学生上课看课外书,而是学校规定学生不准看小说——教科书以外的书都不准看。老师还发短信给家长,警告“下不为例,否则通报批评”。世上竟有这样的学校,匪夷所思。有同行说,一些应试疯狂的学校,学生即使上了大学,仍然表现得粗俗,这与学校禁止课外阅读不无关系。
为了应试,学生已经没有“课外”,而个人利用有限的休息时间读一两本经典作品,却被教师(甚至是语文教师)训斥,我不明白这些教师有没有文化?他们站在讲台上,会给学生作出什么样的示范?如果学生长期接受这样的熏染,他们有可能认为“阅读”与“学习”无关,会干扰学习,从此丧失读书趣味,进而排斥阅读。学校教育没有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反而灌输错误的思想方法,这就是地地道道的“反教育”了。
有经验的教师都明白这样的常识:儿童学会了阅读,就有了认识和观察世界的基本能力,而保护并发展这种能力,是教育的任务。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有丰富的阅读积累,是获得教养和发展思维的途径,同时也在培养趣味和情调。学生走出学校时,他应当是个有阅读习惯的文明人。
在一生学习的起点,养成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远比那个“起跑线”有价值,因为它没有终点。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难看到错误的教育观导致的落后状态。在一些学校,由于部分教师对“阅读”的狭隘理解甚至错误理解,其专业能力往往也比较差,他们误认为“阅读”仅仅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只有阅读语文书才是阅读,而不认为是人的基本能力。他们禁止学生阅读课外书,只迷信“用时间换分数”,只要文凭,不要文化。专业人士曾说起,从事阅读推广最大的阻力,来自家长、校长和部分教师。
人的高贵源自教养,教养则来自于“精神底子”。学生时代,是人生“打底子”时期,此时读什么样的书,以后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小学时期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最强,最容易接受真善美的事物;这一时期的阅读量和阅读视野,能形成丰富的经验,从而影响人的一生。读书“不能错过季节”,如同作物的种植,过了时节,很难补种。学校禁止带课外书,让学生淹没于题海之中,是对生命的践踏,也是对教育的亵渎。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必须教会少年阅读!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
总有悲观论调,认为在当下中国不可能存在真正的素质教育。其实,这全在于学校能否排除杂念,坚守常识,追求教育的品质。面对应试大潮的冲击,一些学校坚持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积累阅读经验。不久前,访问合肥某中学,我认为他们的阅读理念值得重视。学校要求教师在推进阅读宣传时,不能有利诱的语言,比如不得宣传“读课外书对高考有用”。如果教师说这样的话,是对阅读的歪曲,不能容忍。我想,真正形成读书风气,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命方式,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自己必须是读书人。
所谓基础教育,是对一生起作用的教育,学校教育必须恪守常识。任何短视行为,都会败坏教育的品质。那些禁止学生带课外书进学校的人,你们还是到别处混去吧,否则学生以后会拿你们当笑料的。
大众话题:“开瓶费”变“洗杯费”是新瓶装... 2014-03-26 |
“开瓶费”变“洗杯费”是新瓶装旧酒 2014-03-26 |
舒圣祥:老人自尽真的无关殡改吗 2014-05-28 |
圈点新闻 2015-05-21 |
唐 伟:谁给了电影院禁外带食品的权力 2015-07-21 |
岂能用别人“走光”换朋友圈“风光” 2016-01-26 |
“站前宰鸭”怎破解? 2016-01-26 |
“最大任务是履职” 2016-03-04 |
学校当慎用劝退的“极刑” 2016-03-29 |
人人都应知道地铁违禁品都有啥 2016-07-0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