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师者应“德”字当头
(新评弹·攻克转型期“文化甩尾”⑧)
丁雅诵
//www.workercn.cn2016-10-27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品德高尚、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历来是师德的应有之义。

  当新入职的老师将右手握拳举过头顶,庄严宣誓“志愿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之时,教书育人的信念就应当一直铭记心上。在全国1500多万名教师中,好老师为绝大多数:汶川地震时,紧紧掩护学生,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的英雄教师谭千秋;28年默默扎根农牧区,用爱与责任守护孩子读书梦想的藏族教师王宏;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给予学生无私帮助的思政课老师林冬妹……他们,诠释着“四有老师”的内涵。

  但我们必须看到,现实中,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有的大学教授不专心教学和研究,却在跑课题、捞经费、图虚名上下功夫,更有甚者抄袭窃取他人科研成果,有辱斯文不说,还让大学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受到伤害;有的中小学老师一门心思求财路,收受礼品、钱卡,更有甚者上课不讲重点、补习班上才讲,令家长们敢怒不敢言;有的老师缺乏耐心,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更有甚者歧视、打骂、体罚学生,给孩子们造成极大的心灵创伤……这些现象虽属个别,但也让教师这个光辉的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公众对师德产生了困惑甚至焦虑。

  每一个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但因为教师做的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所以人们对于教师品行的要求自然会严格于一般的职业。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对师德的焦虑自在情理之中。

  提升师德,关键要从老师的思想上下功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些既是对老师的赞美,更是对老师的要求。老师既然选择了从事教师职业,就必须做好默默奉献、甘于清贫、愿为人梯的准备。如果一个老师教书育人的理想动摇了、爱生如子的信念缺失了,或是被金钱至上的观念诱惑了、被喧嚣嘈杂的氛围干扰了,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底线,造成师德的污点。教育工作本就是个良心活,指望通过教书育人来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不现实,更不应当。因此,老师必须在选择职业之初就坚定信念,保持对于职业的敬畏感,同时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修养、提升境界,谨记为人师表,维护师道尊严。

  提升师德,还要靠扎紧制度的笼子。笼子扎得越是紧,空子才能没得钻。把师德摆在教师考核的首要位置,在岗位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时,提高师德的比重;细化师德评价标准,建立全国统一的教师信息系统,严格记录教师的师德师风情况;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对违反师德行为真正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只有利剑高悬,才能从根子上遏制住违反师德现象的发生。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影响着、启迪着、示范着学生们的行为,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有着重要意义。希望广大教师能够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让教师真正成为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