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小处着手的教育更契合学生
耿银平
//www.workercn.cn2016-11-10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据媒体报道,浙江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重新拟制了浙江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征求意见稿)》。该版本将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如学会低碳生活,注意节约水电;洗完手及时关上水龙头;离开教室,随手关灯关电扇;垃圾分类投放;记住父母的生日,并在父母生日时能主动表达感恩之情。

  “德育是盐,必须溶解在各种食物当中,要从小处、实处切入,营造德育情境。只有把标准锁定在学生能够做到、易于接受的切入点上,学生的德育才不会只是泛泛而谈。”由于中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还不够完善,需要陪伴和指导,教育方针政策要考虑公共政策的需要,更要考虑政策的可操作性和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小处着手,结合学生的具体生活来规划、实施和完成。

  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当空泛、抽象的制度和条文转化成可触摸的生活原则、生活规则,充满爱、包容和期待,中小学生向善向美的自我驱动力、自我反思和整改能力,就能被充分唤醒、激活。教育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就会得到内在的效果优化。

  浙江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征求意见稿)》对教育部《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进行了细化,比如“离开教室,随手关灯关电扇”,是对“勤俭节约护家园”的细化:“记住父母的生日,并在父母生日时能主动表达感恩之情”,是对“孝亲尊师善待人”的细化。这样的要求更形象、更好理解、更易操作,更有利于学生在生活细节中养成良好有序、彬彬有礼的好习惯。小的细节完美了,学生的气质慢慢就能更优雅。

  今天的中国教育,早已伴着互联网而衍生出更多的平等、尊重、陪伴、和谐、温情互动以及国际化。“狼爸”“虎妈”式不苟言笑的面孔,早已与学生形成了隔膜和情感疏离。因此,教育制度、管理政策的规划和制定,应仔细聆听学生的“心跳”和实际需要,将他们个性化的声音融入教育法规和管理细则中,让管理规则多一些孩子的特点和风格,少一些成人、专家自以为是的“我说了算”。只有温馨细致的制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发挥更大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