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有偿替课成灰色产业链折射教管失位
堂吉伟德
//www.workercn.cn2016-11-14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全天候替课,能够对付各种刁钻老师,一节课20多元,质量保证不议价。”在全国各大高校,学生课堂出勤率往往与成绩息息相关。近日,记者调查发现,高校有偿替课现象悄然成风,而替课者大多是学生。随着需求的增加,替课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校园中的灰色产业链。(11月13日《中国青年报》)

  高校有偿代课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继而由暗到时明,已然有成为灰色产业链之势。明码标价和行业化生存状态下,也足以说明此种乱象已相当严重。有偿代课从小的方面来说,属于投机取巧的不诚信行为,对青年才俊的三观势必造成影响。可以想见的是,连在学校里上课都可以找人替代,及至从替课延伸到拿快递、带饭、替考、替党课、替早操等,那么他们一旦其进入社会和参加工作,自然会如法炮制将此法运用到极致。难怪很多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久,就陷入了腐败的泥潭,其间原因已不言自明。

  造成替课的原因很多,比如有教师的课堂授课缺乏吸引力,照本宣科的质量不高,让学生们选择了“用脚投票”。最明显的反差是,在高校内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有的老师的课程很吸引人,以至于课堂人气爆棚;反之有的老师讲课枯燥而无味,学生要么昏昏大睡,要么就是选择逃课。囿于严厉的出勤考核,才会选择雇人替课的办法。当然,作为悄然成风的顽疾,有偿替课的所暴露的还是高校教育与管理的失位。

  套用一句名言,可以得出“只有失败的教育与管理,没有天然不听话的孩子”的结论。毕竟,大学生固然已接近于成年,但依然是需要不断成长的被教育者。有偿替课从苗头性出现,到最后成为一种风气,及至可以明码标价公然进行市场交易,某种意义讲“责不在学生”。因为无论是学生与学校课程安排的矛盾,还是学校管理的流于形式,或者老师的授课缺乏吸引力,在其间占主导地位和起主要作用的,不是学生而是学校及其从业者。

  其实,造成有偿替课灰色产业链的主要原因,还是学校传统式的教育与管理模式,与学生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一方面,时下的大学生越来越个性化,其发展的需求也日益多元,有了更多的新思维、新想法、新要求,比如自主创业或者对课程有不同的体验标准。相反,学校的管理模式依然停留在“听话”的层次,简单而粗暴,单调而重复,未能充分尊重被管理者的需要,也未能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结果注重了“点名神器”的技术化运用,却少了“为什么要管理学生”的方向性思考,道与技之间有极大的反差和倒置。

  与此同时,基于科研、晋级等需要,老师在教学上的精力越来越少,要么照本宣科,要么虚以应对,师者自身的责任感下滑,使得教学的质量也每况愈下,甚至一度出现了“为本科学上课”成为一种刚性要求,或者是一种先进性的表现。当教育者自身无以成为榜样,并发挥传道受惑的师者功能,那么学生的集体性滑落就几乎无以幸免。自然,若是抛开高校教育产业化下,教育的系统性问题不谈,那么就替课谈替课就注定会隔靴搔痒,无以触及到问题的实质,也无以实现有针对性的改变。

  有偿代课之细,引发的是“大学之大”的现实性思考。自然,也只有立足于“如何建设一流大学”的角度,去看待和解决问题,那么有偿代课才不会成为“失败教育”的注脚。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