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百年前靠纸笔闯天下的记者,不会料到计算机和互联网辅助新闻报道成为今天的主流;如今采写编评都要亲力亲为的人类记者,已经预见未来人工智能改变新闻业的潜力。
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智能机器人佳佳担任新华社特约记者,与全球人工智能大咖展开“人机对话”,引发媒体和网民们广泛关注。这是全球首次由机器人担任记者开展采访活动,标志着新的内容生产模式的诞生。
在与美国著名科技观察家、《连线》杂志创始人凯文·凯利、脸书公司人工智能专家田渊栋等人工智能领域专家的交互中,机器人佳佳展示了依靠语音图像识别、语义理解等新技术应对采访实践中多轮对话的能力。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人的延伸。”现在,人类正在通过人工智能来延伸自己,而人工智能也进入了助推信息加速迭代的新时代。
“人机对话”的成功,是一次关于人工智能如何改变人类生活的成功科普,表明人工智能开始从科学家的实验室“飞入寻常百姓家”。每一位观看全球在线直播的受众,都是此次媒介变革和科技创新的见证者。
“人机对话”的成功,亦显示了中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研究能力的飞跃。开发佳佳的中国科技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主任陈小平教授说,尽管从数量上看,中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研究的顶尖团队尚不及美国,但中国相关领域科研团队的水平已完全可以匹敌世界一流技术。
近年来,由人工智能程序辅助新闻采写的案例并不鲜见,但计算机和传媒领域专家普遍认为,目前创造性的写作工作并非人工智能的专长,未来人工智能并不会完全取代人类记者。长远来看,人工智能和人类记者将协同共存,互为补充。人工智能特别适用于程序化、模板化的快速新闻写作,可降低新闻生产成本。人类记者则可以从琐碎的报道任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用于需要深度思考的领域,如调查性、解释性报道。
机器人担任记者,还触发了读者新的兴趣点。本次新闻实验在脸书、推特、新浪微博等社交媒体网站的直播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热度,佳佳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是网友热议的焦点。大众不仅对人工智能未来趋势、机器人伦理等采访话题感兴趣,更对机器人直接生产新闻这一新颖的内容生产模式津津乐道。
随着佳佳成为“网红”,一个新的时代悄然向我们走来。从记者到校史讲解员,从商场导购员到主持人,在中国自主技术的支持下,机器人佳佳的职业越来越多元,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的影响也将愈加不可限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