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对论文造假零容忍,是进一步完善科研制度的契机,也是涵养科学精神、净化学术环境的进一步努力
这两天,有两条与科技相关的新闻备受关注。一条新闻是科技部向新闻界通报对今年4月《细胞生物学》杂志撤稿事件的处理进展,态度鲜明、措施有力,显示出相关部门解决问题的诚意。另一条新闻则是,78岁的刘先林院士在高铁二等座上笔耕不辍的照片刷屏网络,纯粹的科学精神,专注的学术态度,引发网友点赞。
如果往深层挖掘,两条新闻也折射出当今中国科学界的两个侧面。正如科技部相关部门负责人所言,此次论文集中撤稿事件虽是个别案例,但严重损害了我国科技界的国际声誉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尊严。这说明我国学术环境还需要净化,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体系和力度还需进一步改进。更应看到,个别科研人员违反科研诚信要求、违背科学精神,绝不能代表整个中国科学界。比如刘先林院士,他毕生致力于测绘仪器国产化,曾用很少的科研经费,填补多项国内空白。像他这样的科技工作者千千万万,不能以个别极端案例否定整个科研队伍。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今年4月撤稿事件曝光后,科技部、中国科协、卫计委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迅速召开了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部署处理论文造假工作,展示了把“零容忍”落到实处的决心和坚决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滋生蔓延的鲜明态度。这次科技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对撤稿论文逐一彻查,向社会公开。对论文造假零容忍,是进一步完善科研制度的契机,也是涵养科学精神、净化学术环境的进一步努力。
当然,驱散造假雾霾,不仅需要事后的惩戒,更需要事前的引导。其中的关键正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近年来医院成为论文造假的重灾区,就折射出评价标准单一化的弊端。医生的第一要务是治病救人,诊疗水平应该是考核的第一标准。但在现实操作中,许多医院出现了“做一千台手术不如发一篇论文”的怪相。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造假风气。科研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不同类型,成果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是论文,有的是技术发明,有的是创新产品,不应用发论文这一把尺子衡量。应该对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科研活动制定不同的评价体系,既减少不必要的压力,又提升科研活力。
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神圣事业,由于专业壁垒的存在,任何时候科研人员反求诸己的自律、科研氛围的风清气正,对于防止学术不端行为都是极其重要的。在这方面,进入公众视野的刘先林院士只是一个代表。人们也许还记得,“布鞋院士”李小文一张穿着布鞋上课的照片曾风靡网络,让人们在众声喧哗中看到科学家耐得住寂寞的坚守与沉潜。还有近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表扬的黄大年教授,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工作,7年间不舍昼夜地工作,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正是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薪火相传,以心有大我的爱国情怀、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形成了中国科学的精神传统,支撑起我国科研大国的国际地位。踏上向科技强国进军的新征程,必须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让科学界正气充盈、风清气正,让科技创新回归“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正途。
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中国科技创新将逐步走进收获的季节,并将逼近从量变到质变、从跟跑到领跑的拐点。这是中国科技的历史性机遇,又何尝不是广大科研人员实现梦想的人生舞台?静下心来,摒弃浮躁,在纯粹的科研活动中不仅能实现自我价值,更将获得与国家共同成长的机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