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办教育不能利字当头
杨三喜
//www.workercn.cn2017-11-22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据《新京报》统计,有超过20家A股上市公司业务涉及学前教育板块,包括实体线下幼儿园、亲子园、幼教节目、线上幼教教学信息化平台等业务。在教育领域,资本同样活跃。日前发布的《2017年教育行业蓝皮书》显示,2017年前8个月,一级市场教育行业的总融资额达96.4亿元,公布金额的融资案例156起,同比增长66%,融资案例增加68%。数据显示,2016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1560.2亿元,同比增长27.3%;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到9001万人,同比增长23%。

  不管是A股上市公司纷纷涉足学前教育行业,还是在线教育行业内热钱涌动,都反映出资本对教育的追捧。社会资本进入教育行业,是解决教育供给不足、为民众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的有效途径。不过,目前资本追捧教育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媒体梳理发现,涉足学前教育行业的上市公司多从事传统行业,近年才业务转型至教育。而教育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需要成熟的管理经验、专业的人才积累,否则可能带来许多问题。教育投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投资周期长,不仅教师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包括教育理念的更新、学校的发展,都需要耐心等待、久久为功。然而,“毛利润高达60.2%”“投资一家幼儿园两三年就可以收回成本”等故事不免让人唏嘘。

  以某上市公司为例,其2016年在教育学杂费及教育咨询服务上收入为6103万元,毛利率达60.2%,而其园长、保教员年人工成本平均为5667元,甚至不及一些地方一名孩童1个月的保教费。如此待遇怎么可能招到优秀人才?恐怕连合格的早教人员都难以招到。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的科学管理、教育质量如何保障?学前教育的工作对象是身心发展迅速又容易受到伤害的幼儿,尤其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奉献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收入待遇低,必然导致职工素质参差不齐,职工素质难以保障,而这正是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

  面对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社会力量的参与值得肯定和鼓励。可现实却是,一些人并非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参与其中,而是出于纯粹的逐利动机,把办教育当成一个纯粹的圈钱生意。这违背了教育的公益性原则,难免引发一系列负面效应。媒体日前报道,校外培训行业内,预付费情况普遍,少则几千,多则十几二十万,并且退款难,甚至培训机构卷巨款跑路现象时有发生。用预付费的方式为课程促销,绑架了家长和学生的消费,也刺激了学生的虚假教育需求。很显然,这种做法就是打着教育的幌子在圈钱。

  教育与其他行业的显著不同就在于它的公益性。教育的目的在人而非在利。公办教育是由国家为全民提供的公共产品,其公益性不言自明。民办教育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同样具有公益性。《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禁止设立营利性学校,而在学前教育、在线教育、校外培训等领域,企业可以营利,获得合理回报。但是,不管是否营利,本质都是教育,必须把营利性活动与教育的公益性统一起来,否则民办教育机构就可能丧失社会责任,危害教育品质,损害学生权益。

  教育的“产品”是人,而人的成长具有一定的不可逆性,投入的不仅是金钱,更是时间和机会。一辆汽车、一台冰箱出现了问题,可以召回,弥补缺陷,但教育出了问题,却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回炉重造”。这决定了办教育者必须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来对待教育、对待自己的“产品”。当快资本遇到慢教育,尤其需要对情怀的坚守,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而不是纯粹的生意。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同时,更要尊重教育规律,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行为都应该摒弃。

  (作者系本报记者)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