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拧紧学生隐私保护这根弦
廖德凯
//www.workercn.cn2017-11-29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有个别高校在公示受助学生信息时,含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全国学生资助中心发出预警,明确指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全体学生资助工作者务必要拧紧保护学生个人信息和隐私这根弦,严禁公示“个人敏感信息”。

  全国学生资助中心的预警非常及时,对个别不注意受助学生感受,不注意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的高校是一次及时的提醒。问题的出现也说明有的高校,缺乏基本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对学生的困难资助,本质是保护困难学生受教育的权利,让他们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但许多学校在这一过程中的做法,却对学生造成了伤害,在理念上就已经与助学制度背道而驰,又如何能真正实现制度目标呢?

  对这些高校的做法,原本可以理解为让更困难更有需要的学生得到资助,这个想法并没有问题,而且也是助学制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从网上曝光的信息来看,过去也确实不乏不符合受助条件的学生得到了助学金奖学金,而更符合条件或者更困难的学生却没有通过相关审核的案例。虽然其中可能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但公开度透明度不够是其中的关键。为了提高助学制度的精准落地,增强过程的公开透明自然是必要之选。但是,增强过程的公开透明,并不意味着无限制无禁区,而必须把握好信息公开的程度和范围。比如,学生的手机、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家庭详细信息等,应属于公开的禁区;而其他相关信息的公开,也应采用合理的方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高校本身就应当具备起码的信息安全意识,在因信息泄露频频发生个人安全事件的今天,更应拧紧保护学生个人信息和隐私这根弦。事实上,这也是高校对学生开展信息安全教育的实践案例,如果一边教育学生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一方面却在泄露学生个人信息和隐私,这样的信息安全教育如何让人信服。

  同时,高校作为文明传承的机构,更应展现应有的人文气质,体现对受助学生尊严的尊重。人文精神不仅仅是在助学制度的落实上,而是在高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应当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