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不仅在北京理工大学,疫情期间,北京各高校的思政课教师们都通过网络直播等多种形式,将疫情防控的实践融入思政课教学。部分高校的书记校长还亲自上阵为同学们讲解疫情防控的中国力量和中国信心,回应学生普遍关注的思想疑惑和热点问题,让思政课成为疫情防控“宣传队”和学生思想“稳定器”。(4月26日《北京青年报》)
思想政治是个人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学校开设思政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学生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学生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思想,取决于“讲什么”和“怎么讲”两个方面,其中“讲什么”对于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高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达到人格教化和思想塑造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次史无前列的新冠疫情防控,因为有了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了“统揽全局,统筹各方”的制度优势,有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动员能力,有了全民参与的强大动员能力,才取得了阶段性决定胜利。4月25日,湖北重症危重症患者全部清零,北京本地重症患者也实现了“清零”。有比较才有鉴别,相较而言,国外因为没有强大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和贯彻执行能力,疫情加速度蔓延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疫情全球性爆发的风险依然极高。
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表示,“中国政府展现出的组织动员能力是全球卫生史上前所未见的,其他国家很难做到。”有高度的认同感,才会激发起内心强烈的自豪感与责任感。显而易见,疫情防控已然成为思政课教育最生动和鲜活的案例,在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方面,具有多重积极意义。
一是提高了学习思政课的兴趣。思想政治课在现实教学中,学生总觉得枯燥乏味,相较于其他课程,学生的兴趣度并不高。此间除了思想政治课内容的设计有自身劣势外,跟没有与鲜活的事例结合起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很大的关系。疫情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与思想政治课有机结合,能最大化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二是能极大提高思政课的学习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个体的政治素养和判断能力,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价值体系。思政课要达到教化、引导和塑造的效果并不易,需要在内容的设计上,教育的方式上更加灵活,首先在内容上有要鲜活的事例,要有让人信服的事迹来说明,达到说服人和教育人的目的。以疫情“防得好”的结果进行反推,让学生认识到“为何防得好”的成因,从而对全民动员的体制和制度优势有更全面的了解,有更晰的认识,有更客观的判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政治问题的好习惯,不断提高个人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具有影响力的公共事件,或者感人的先进事迹作为教育资源,在之方面有着很多成功的例子,比如近年来,先后出现的一系列洪灾、雪灾、震灾等,所表现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号召力和向心力,极大的增强了学生对民族、国家的自豪感,对制度优势的高度认可,并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质变。如今,疫情防控知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北京实践”,再次回答了“如何教好思政课”这一问题,对提高思政课实际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