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评论

科教

“减负”很复杂,理性不可少

姜朝晖
2020-05-21 09:58:51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0年人民网两会调查结果出炉。截至5月17日,在网民投票选出的10个最关心的两会热词中,“教育现代化”位列第四位。作为民生的热点之一,教育已经连续三年位列热词前五。而在备受关注的教育改革举措方面,“中小学生课业‘减负’”再次成为投票最高的选项。

  中小学生课业“减负”再次成为投票最高的选项,反映了这个话题依然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也说明了中小学生课业“减负”工作仍然存在改进空间。问题是工作的动力,但前提是要对问题有科学的认识。那么,如何全面、科学认识中小学生课业“减负”问题呢?

  首先,要充分认识中小学生课业“减负”是一个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从参与调研的网民的投票情况来看,不难看出多数群体对中小学生课业“减负”有着深刻的印象。从另外前几项靠前的选项来看,有19%的网民关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19%的网民关注“规范校外线上培训”,17%的网民关注“减轻中小学生教师负担”,这三项总体来看,受众群体或利益相关群体相对要少。相比之下,全国在校中小学生1.5亿,占全部学历教育在校学生的一半还多,背后是至少3亿的庞大家长群体。

  不过,我们也要理性认识中小学生课业“减负”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问题。我们讲中小学生课业“减负”,有一个预设的基本前提,就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从对义务教育学生的调研或监测数据来看,我国中小学生在学习时间长度、近视率整体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从一个维度证明了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的问题,但学习时间长,也可能和教学效率低、教学方式落后和学习方式不当有关,而近视率也与不正确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与孩子过度使用手机、平板,看电视、打游戏有关系。同时,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轻重还是一种个人主观感受。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生课业负担及其影响因素”课题组对全国小学生课业负担做了调研,调查显示,85%左右的小学生认为课业负担并不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家长的认知和孩子的感受,并不完全一样。

  要辩证对待不同群体课业“减负”问题。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对于中小学生课业“减负”问题予以了高度重视,总体上要求对中小学生进一步“减负”,多次出台中小学生减负规定或意见,从考试评价、教学大纲、课程设计、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校外培训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切实推动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于不同群体也应区别看待,对于学习成绩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应该适量“增负”,进一步增加学习难度、深度和广度;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要适当引导“减负”,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

  总之,对于中小学生课业“减负”问题,既要听取人民群众的心声,重视广大网民的意见建议,也要科学、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积极引导全社会和广大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和质量观,推动学校因材施教,寓乐于教,努力让每一名学生都接受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人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副研究员)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通过中国两会感受危难之际的信心和希望

    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之际,中国两会的召开引发全球关注和热议。在外媒看来,非常时期的中国两会虽有其特殊之处,但传递的仍然是中国保稳定促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是在危难之际愿做“及时雨”的大国担当。

  • 中工时评:用大数据服务好农民工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王均金提交了一份提案关于建立全国农民工信息大数据平台的提案。在提案中,王均金援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指出,去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9亿人,但每逢招工旺季依然出现“用工荒”,主要原因在于工厂和农民工之间信息不匹配。很多农民工依然依靠线下人才市场、包工头或者熟人介绍来找工作,而工厂往往也难以通过这种方式寻找到符合技能要求的工人,大大影响生产效率。

  • 中工时评:为职工“提素”持续贡献新“点子”

    5月24日,全国政协总工会界别提交大会书面发言《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凝心聚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让学技术、当工人成为社会时尚,让搞培训、抓培养成为企业自觉,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协同的技能供给体系。”

  • 中工时评:首先要凝心聚力做好这道“常规题”和“加试题”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延期的2020年全国两会,于今天拉开大幕。在此之前,人民网、新华网分别进行了全国两会热词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包括就业在内的民生话题,依然是不变的一道道“必答题”和“常规题”,但就业这道“常规题”在疫情影响下,却有着“加试题”的意味,其影响较以前更大、更紧迫。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