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评论

科教

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另一场“大考”

杨仑 张晔
2020-05-27 14:39:35  来源:科技日报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场公共卫生领域的人民战争,也是一场公众科学素养的大考。

  “公众了解政府防疫策略背后的科学道理,有助于积极配合开展应急防控行动,可以说科学素养是刚性防疫措施背后的柔性支撑,是防疫部署得以贯彻落实不可或缺的保障。”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科协常务副主席司马红说,“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具有必要性、迫切性。”

  1.科学素养是战胜危机的利器

  所谓科学素养,通常是指了解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

  信息时代,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概念迭代日新月异。当新冠疫情暴发后,有关病毒传播、预防诊疗措施等打着“科学”幌子的谣言屡见不鲜。

  今年2月初,许多药店的双黄连系列产品被抢购一空;“非典”期间,也出现过抢购板蓝根的现象。事实上,两者都不可能发挥“抢购者”们所希望的作用。

  吉林省科协副主席、长春中医药大学校长宋柏林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一方面公众的科学素养有待提高。“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公众对中医药有所了解,能从科学的角度判断接收到的信息,抢购事件就不会发生”;另一方面,建议科研机构传递消息、成果时,应该联合专业媒体,用大众能够理解的科普版本进行精准传播。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采取了果断措施,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这少不了公众的配合和认可。举例来说,防疫形势严峻时,大家被要求尽量“宅”在家里,非特别需要不外出。“如果不把‘宅在家里是阻断传染病最有效的方式’这个道理讲清楚,估计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几个人能坚持得下去,最终会导致隔离失败。”司马红说。

  “再比如,政府要求每个人外出都要佩戴口罩,但如果不把口罩对防止病毒传播的显著作用以及佩戴口罩的正确方法告知公众,公众的配合程度和防疫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如果不把洗手能有效去除病毒的道理科普清楚,让大家坚持勤洗手的要求,就可能得不到充分落实。”

  事实证明,科普工作与公民科学素养在抗疫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包括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等一批知名学者身体力行,及时地科学发声,引导公众理性看待疫情,消除了不必要的恐慌,为公众提供了大量权威的科学知识和实用的防控指南。

  2.提升科学素养应培养好学生这支“主力军”

  百年前,梁启超曾说少年强则国强。诚然,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培养直接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个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学生,可以把科学知识传递到家庭、工作单位和社会中去,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素养就显得愈发重要。”宋柏林说。

  除了学校提供的科学教育外,社会教育也非常重要。据统计,我国少儿科普图书销售码洋和品种虽多,但也存在质量参差不齐、原创图书较少、竞争力有所下降等问题。

  “科普应从青少年抓起,缺乏高质量的科普图书将影响到公众科学素养的培育。”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建议把扶持原创科普图书上升到“国家工程”高度,并引入“国家队”和“专业选手”编写。

  此外,施卫东还建议进一步开放利用好如博物馆、天文台、气象站等适合儿童科普的资源,营造全社会重视儿童科普的氛围。教育部、科技部应推动完善少儿科普课堂教育体系,严格内容审查,推动科普阅读最优化。

  宋柏林告诉记者,吉林省科协近年来创新打造集科技竞赛、科技项目交流、科技人才培养等16项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吉林省青少年科技节品牌,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今年,还将承办中国科协第3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3.强化科普工作 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按照国际标准,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

  据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2018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8.47%,说明我国公众的基本科学素养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强化科普工作,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最直接的手段。在此次疫情中,各类信息飞速传播时,许多科研工作者站了出来,大专家成了“网红”;各级政府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把最新的进展和医学知识带给了公众……

  这些科普工作都起到了澄清谬误、平复恐慌、传递知识的作用,有效地提升了公众科学素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重视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还要加大对公众科普的投入,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只有提高了公众的科学素养,塑造创新理念,才会对创新源头的研究给予更多重视,科技创新发展培育才会有更深厚的土壤。”

  司马红表示,强化科普工作,权威科普平台的作用不可忽视。“公众面临一般性科普信息过载和权威性科普信息短缺的矛盾,主流科普传播能力亟须进一步提高,公众也需要一个权威的科普平台。”

  “此外,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时代,科普工作者也应该大胆尝试新技术、新媒体,比如短视频、动漫、3D可视化等手段,提升科学趣味性,进而提升公众科学防护意识和能力。”司马红说。

  科学是抵御谣言的最好“疫苗”

  杨仑

  疫情防控工作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民战争。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挽救生命的雷神山医院是战场;科研工作者焚膏继晷的实验室也是战场;还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战场,叫作辟谣。

  《荀子》说,流言止于智者。当今时代,这个智者的名字应该叫作科学。疫情暴发伊始,党中央就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向科学找答案,尊重科学规律,尊重科学精神,是打赢防疫攻坚战的看家“法宝”。

  信息时代媒介的发达,各类不实消息、虚假新闻找到了生存的空间,这也使得辟谣成为一种刚性需求。

  如何抵御谣言、不实消息,避免其负面影响呢?答案是提高科学素养。良好的科学素养使人们具备科学知识,理智对待纷至沓来的各类消息,充分了解、配合政府部门的防疫措施,成为抵御谣言的最好“疫苗”。

  不论是封闭小区、居家隔离,还是运用大数据排查、健康码登记制度,如果没有相对较高的科学素养,公众不理解这样做的必要性、科学性,很难相信抗疫部署能顺利落地。也正是民众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素养,愿意配合防疫工作,我们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打赢这场人民战争。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达到8.47%,而在2005年,这个比例仅为1.6%。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性国家的标准,公民具有科学素养的比例至少是10%。

  疫情期间,已经充分让我们认识到,科学素养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不仅能在突发事件时起到“疫苗”作用,日常生活中也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思想的传播。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通过中国两会感受危难之际的信心和希望

    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之际,中国两会的召开引发全球关注和热议。在外媒看来,非常时期的中国两会虽有其特殊之处,但传递的仍然是中国保稳定促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是在危难之际愿做“及时雨”的大国担当。

  • 中工时评:用大数据服务好农民工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王均金提交了一份提案关于建立全国农民工信息大数据平台的提案。在提案中,王均金援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指出,去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9亿人,但每逢招工旺季依然出现“用工荒”,主要原因在于工厂和农民工之间信息不匹配。很多农民工依然依靠线下人才市场、包工头或者熟人介绍来找工作,而工厂往往也难以通过这种方式寻找到符合技能要求的工人,大大影响生产效率。

  • 中工时评:为职工“提素”持续贡献新“点子”

    5月24日,全国政协总工会界别提交大会书面发言《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凝心聚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让学技术、当工人成为社会时尚,让搞培训、抓培养成为企业自觉,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协同的技能供给体系。”

  • 中工时评:首先要凝心聚力做好这道“常规题”和“加试题”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延期的2020年全国两会,于今天拉开大幕。在此之前,人民网、新华网分别进行了全国两会热词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包括就业在内的民生话题,依然是不变的一道道“必答题”和“常规题”,但就业这道“常规题”在疫情影响下,却有着“加试题”的意味,其影响较以前更大、更紧迫。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