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从原来的“拉你参赛”到现在的“我要参赛”,从原来的粗放式办赛到现在的精细化服务,“北马”走过三十几年风雨,见证了中国城市马拉松赛的进步、见证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和谐共振、见证了生活方式与社会文明的变迁轨迹
不知不觉间,北京马拉松(以下简称“北马”)已经走过三十几年风雨。
对于中国城市马拉松赛来说,“北马”是一个起点;对于大都会北京来说,“北马”是一道风景;对于世界知名马拉松赛事来说,“北马”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品牌。
还记得“北马”十七八岁的时候,曾喊出将“北马”打造成“城市节日”的口号,并对赛事组织进行大胆改革:新设半程马拉松、10公里、5公里、迷你马拉松等项目,延长赛事关门时间,以便更多长跑爱好者能够参与其中。应该说,这样的举措将长跑爱好者拉进了专业马拉松赛事,但马拉松赛的赛事组织却也因此变得有些杂乱。
近日,有消息称,本届“北马”3万个预设参赛名额仅13个多小时即满额报完,其中报名跑全程的是预设的1.5万人。这是一组能引发很多人感慨的数字:因为哪怕是时光仅仅倒回至几年前,在十几个小时内就能吸引1.5万人报名跑全程马拉松,也是完全不可能的。令人感慨的还有,组委会在本届比赛中推行全程选手“净计时(每名选手通过起跑线后才开始计时)”服务,这在以往很少会受到重视。
从原来的“拉你参赛”到现在的“我要参赛”,从原来的粗放式办赛到现在的精细化服务,“北马”的改变可谓自然而然。改变源自中国这片土地上有了越来越多长跑爱好者,改变同样源自中国的马拉松赛组织者开始重视长跑爱好者的感受。这种改变,预示着赛事组织者与参与者终于开始良性互动;这种改变,也预示着中国城市马拉松赛的品质将伴随参与者满意度的提升而得到提升。
走过三十几年风雨,“北马”见证了中国城市马拉松赛的点滴进步、见证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和谐共振、见证了生活方式与社会文明的变迁轨迹。同时,“北马”也在用自身的成长向世人证明:一项有传承、有创新、有群众基础、有社会效益的赛事,一定经得住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检验,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