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象棋联赛如何走得更远、更稳,需要主管部门不断完善和细化办赛措施,关键是落实尊重市场规律的办赛思路
首届全国女子象棋甲级联赛正在山东高密激烈角逐。这项赛事的诞生虽比男子同级别赛事晚了整整10年,却从起步阶段就实现了赛制设计上的一项突破:实行较为宽松的转会制度,并打破只能以各棋院为单位组队参赛的限制。
一方面从内部消除壁垒,调动联赛自身的活力;一方面对外界降低门槛,鼓励更多社会性组织参与,中国象棋协会打出“组合拳”,就是希望借此机会,将象棋联赛的水搅活。
传统意义上,联赛各队都隶属于各地方棋院,对于自己培养出的棋手,谁都不希望将其“转让”出去,成为自己将来的对手。2003年在男子联赛创办之初,蒋川从湖南队转入北京队就曾引起摩擦,最终虽以北京队“象征性补偿”而得以圆满解决,不过事件背后暴露出的却是人才流动不畅的现实。
让人才真正流动起来,联赛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放宽对转会的限制,实际上是消除人才流动的屏障,促进队伍之间、队员之间的竞争,为激发联赛自身活力提供了保障。正如中国象棋协会副秘书长郭莉萍所言,棋手只有在市场化的“活水”中才能真正体现出价值。
这些举措的实际作用有多大,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单就办赛思路而言,中国象棋协会此次既依托于实际,又不忘市场规律的做法值得肯定。不过,思路放开只能说明联赛向着市场化又迈出了一步。赛事的成熟还需要时间,如果由此要求其一步跨到职业化和俱乐部模式中去,还不太现实。目前就有人担心,转会制度如果过于宽松,难免出现一些实力稍差的队伍在赛前临时“租借”名将,而忽略了培养自己队员的现象,与流动的真正意义相左。因此,对于刚诞生的女子联赛而言,还需要设计更加细化合理的转会制度。
象棋在国内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但毋庸讳言,象棋联赛还没有形成“一呼百应”的局面,究其原因,竞技层面与群众层面的脱节恐怕难脱干系。中国象棋协会此次降低参赛门槛,也是基于现实的压力,希望能够延伸赛事的触角,吸收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参加女子象甲预选赛的21支队伍中就出现了培训机构的身影,就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女子象甲不是简简单单的跟风之作,办赛的改变体现出“求新求变”的观念。象棋联赛如何走得更远、更稳,需要主管部门不断完善和细化办赛措施,关键是落实尊重市场规律的办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