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闵汝明 漫画
消费者以前习惯的一些银行免费服务近期正悄然变化。继农行12月1日起开始向客户收取短信通知服务费后,兴业银行也将从明年起对IC借记卡开卡和换卡进行收费。招商银行广州分行则将对日均资产不足5万元的金卡客户收取每卡每月10元的账户管理费。(12月4日《新京报》)
眼下多家银行免费项目变收费,之所以被指新一轮“乱收费”,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其一,市场经济首先应该是道德经济,而不是随心所欲的自由经济;其二,免费项目悄然“变脸”收费,虽然银行方面也通过相关渠道予以公示,但始终会给消费者一种收费不透明的感觉;其三,多年来的消费习惯及心态,造成许多消费者不习惯为服务支付费用,因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已经尝惯了“免费午餐”。
如今银行悄然“变脸”收费,理应考虑市场的接受程度,避免集中、大幅度地推出新的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激化社会矛盾,同时也可考虑在收费时,针对不同的客户群实施差异化政策,推出某些减免举措,培养客户群的忠诚度。须知,多家银行免费项目霎时间变成收费,一旦在银行业形成涟漪效应,各种借势“变脸”收费的项目就会越来越多,民意的反弹也就越发扩大。
笔者认为,银行服务收费无可厚非,消费者也可以选择合适自己的银行。但收费应该有章可循,怎么告知消费者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以便让消费者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值得指出的是,如果这样纵容银行自主定价,银行也许会设立更多的收费项目,届时银行自己说了算,这跟霸王条款有什么两样。
日前,澳大利亚多家银行因涉嫌向客户征收不合理费用,导致客户不满继而进行集体投诉。为抗议银行乱收费,澳大利亚逾18.5万名客户向当地八大银行展开集体诉讼,要求银行归还总额超过2.4亿澳元(约合13.3亿人民币)的不合理收费。虽然这是国外的一桩个案,但对于国内的银行业而言,尤其是对于近期多家银行免费项目变收费,无疑打了一剂警醒针。
银行作为服务行业和窗口单位,屡屡“变脸”收费难免产生涟漪效应,引发新一轮的“跟风潮”。很多时候,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几乎没有话语权,只能“乖乖”地被收费。作为公众服务项目,银行“变脸”收费不能说变就变,亟须建立一个利益相关方参与互动、博弈充分的收费机制,要不然,银行的这种“变脸”收费极可能会掀起更大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