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又有一批好书被推荐,又有一批读书活动在推展,又有一批讨论读书的话题在流传……本报今天也对书店转型、读书时间、图书制作与销售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报道和探讨。
读书,这个在当下似乎有些奢侈的行为,又一次在这一周、在这一天进入人们的视线。好吧,就让我们正正经经认认真真地讨论读书,哪怕一年只有一次。
其实,读书是很个人化的事情,完全是个人选择。这和喜欢不喜欢看电影、听音乐一样,不能强迫,也无可厚非。不能说读书的人就高人一等,看电视剧的人就矮人三分;不能说读书就高端大气,看电视就低端粗俗。这些都是偏见,是一些读书人的偏见,也是一些不读书人的偏见。这种把读书抬上轿子、推上神坛的观念,并不利于读书的普及,反而成了一种无形的障碍。当然,“唯有读书高”的观念由来已久,一来和传统的读圣贤书、学而优则仕有关,二来也和过去笔墨、纸张、印刷相对稀有,不利于文化的传播有关。
可是,稍具一点眼光的人又会知道,读书和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有着莫大的关系,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家林海音的老师就曾对她说,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关于阅读的重要性,一些在网络流传很广的文字,比如《世间万事,不过一拖二懒三不读书》《一天十万字都读不到是没有出息的》等等,就颇有见地,其中的一些判断也相当准确,比如,“以大多数人读书之少,还根本没资格影响到创造性、想象力之类的”“大多数人理解范围里的天才的能力或许正来自于这简单的一个词里,他们再惊人的素质,包括理解力、注意力和记忆力等核心技能,都根源于阅读。”
说到这里,让我们索性把问题提得再深一些,为什么阅读是创造力、想象力、理解力、注意力、记忆力的源泉?在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阅读——当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个问题可引用美国传播学者波兹曼的话来回答:学习阅读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学习“破解密码”的过程。当人们学习阅读时,人们是在学习一种独特的行为方式,其中一个特点就是身体静止不动。自我约束不仅对身体是一种挑战,同时对头脑也是一种挑战。学习阅读是学习遵守复杂的逻辑和修辞传统的规则。它们要求人们以谨慎严格的态度对待句子的分寸,当然,随着新的元素的按顺序展开,还要不断修改句子的意义。这就是说,阅读要经历识码、解码、判断、思考等一系列过程,创造力、想象力、理解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奥秘正在于此。
而且,稍具一点远见的人还会知道,阅读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现在和未来有多么重要。一个被反复引用的数据是各个国家的国民阅读调查,和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两位数的年人均读书量相比,我国一直徘徊在个位数的读书量,着实让人唏嘘和汗颜。
就在最近,学者赵晓到日本访问时特意问到一个问题:为何全世界前七家发行量最大的纸媒都在日本,为何亚洲人中,日本人最酷爱阅读?朝日新闻中文部负责人野岛刚说,“日本人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一个地方是热爱读书,不读书的人会被人瞧不起。”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年,相信会有很多专业的研讨和反思,不知道有没有人从阅读这个角度比较一下两国的国情、民情。
可以说,阅读是个人的事,又不只是个人的事。全民阅读事关国家战略,事关民族兴衰。好在全民阅读已经进入全国人大的立法计划,也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这些都得益于有识之士多年的不懈的推动,也是全民阅读逐渐走向良性的现实趋向。
全民阅读由政府推动,首先可能就是要建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等硬件设施。可是,据早前北京市社科院的一项调研显示,文化馆、档案馆、基层图书馆和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场所,年均光顾率不超过5次的受众比例均超过了90%;超过一半的市民一年中从来不去这几类文化场所,资源闲置状况严重。这就是说,如果仅仅从形式上推动全民阅读的氛围,很可能让阅读场所的建设以及相关的读书活动沦为形象工程。这方面我们不是没有教训。
还有一个细节也值得注意,就是图书的选择。图书馆也好,各种书屋也罢,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书。如果阅读立法了,读者读到的是些什么书,就显得很突出了,这就涉及买书的问题。比如,据报道,《了不起的盖茨比》有105个版本,图书馆买哪一种?是买最便宜的,还是买翻译质量最好的,或者还有其他的选择依据。如果图书馆和一些出版社勾结,将质次价高的书送进图书馆,不仅浪费公帑,也造成了文化污染,还会让人失去读书的兴趣。这方面也有教训,湖北就曾把错字满篇的《新华字典》送进了学生的课堂。作家张炜就曾说,网络上的那些小说,包括出版社的书,有不少是垃圾,读了没有好处,如果这是个别现象,还并不可怕,如果大面积地呈现这种状态,就说明我们的文明面临非常可怕的处境了。
另外,还有一种观念也值得警惕,即功利化阅读——读了本书就希望马上获得什么。比如为了学业、考试,为了工作的需要等等。这种阅读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阅读的目标。
我们离全民阅读有多远?
从国家、社会层面来说,要做的还很多,任重而道远,从个人角度来说却很近,放下手机,关掉电视,读一本喜欢的书,这可能就是最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