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中国体育发展进程中,由政府主导的模式在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国际大赛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众的体育需求日渐增长,单一依靠行政力量办体育的弊端已逐渐显现,社会力量的薄弱使得体育市场活力不足,体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尚未被充分开掘。
如今,中国体育在国际大赛上金牌越拿越多,社会满意度却未能呈现正相关联系,彼此间甚至产生了某种程度的错位。对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有个形象的比喻:“现在的中国体育是一个局域网,而不是互联网。只在自己的圈子里玩儿。走不进社会,走不进市场,成为制约体育发展的最大障碍。”
这种关起门来办体育的封闭态势,让体育主管部门将林林总总的体育赛事视作“内部事务”,一味强调从比赛中获取成绩,而忽视了赛事的多元功能。由此导致赛事服务大众的意识欠缺,很多比赛成了不接地气的“训练赛”,无人喝彩。而一些被大众和市场认可的赛事,又受困于已经显得僵化的管理体制,活力未能充分释放。
时代赋予体育的内涵与特质不断丰富,中国体育的眼界也不仅是争金夺银,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软实力”成为衡量体育强国的“硬指标”。做大做活做强体育,仅靠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已经力不从心,必须考虑如何将社会力量和市场活力充分释放。
由于先天结构不足,体育主管部门在办赛的过程中,并未充分考虑群众需要。而对于日渐兴起的社会办赛热情,相关部门如果还将“管理思路”局限在收钱盖章,既不在服务上下功夫,也不加以积极扶持,其掣肘作用也会日渐明显。由此,体育管理部门应当抓住赛事审批制度改革这个龙头,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
可喜的是,人们已看到这样的尝试。上海市体育局希望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对上海马拉松这样的大型赛事进行规范管理和引导,并希冀以此为模板,指导类似赛事。政府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放权腾出精力,实现管理职能的转化。
“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遵循这样的改革思路,类似赛事审批这种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障碍,体育部门应当有迎接挑战和抓住机遇的勇气,切忌面对大众呼声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