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刘 晓:文博场馆要“敞开大门”也要“讲好故事”
//www.workercn.cn2014-05-19来源: 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大小文博场馆,昨天成为南京最热闹的地方。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作为主会场的南京博物院亮出了“压箱底”的精品文物,南京所有42家博物馆也全部免费开放,琳琅满目的展品,精彩纷呈的活动,让南京人过了一个难忘的文化周末。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检视我们身旁,这两年博物馆和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正悄然走近,逛馆看展,几乎成为与购物、逛街、看电影一样的普通人休闲选项,曾经属于“小众品位”、“阳春白雪”的博物馆变得触手可及,让人时不时想去、常去坐坐。

  博物馆人气旺,固然和百姓文化需求提升有很大关系,但客观上,博物馆免费与否也是公众选择的一个重要标准。2008年2月,南京博物院新馆免费开放10天即吸引6万余名观众,超过日常接待能力1倍以上,至今每到节日、周末,仍然是人满为患。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一些仍然收门票的文博场馆,每年免费开放时间只有一天或几天,到了5月才“火一阵”,不能不说是种遗憾。

  南京历史文化、科技教育资源之丰盛如同一座宝库,各种文物奇珍、科技创意、文创精品也许就藏身在市民百姓走过路过的某条街巷、某个院子里,但这些宝贝只有让市民感受到、享受到,才能化有形为无形,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心灵愉悦、精神探险。在公立文博场馆免费开放已成为大趋势的情况下,那些收费场馆也许在保管、收藏、科研等方面做到了尽职尽责,但是在推动藏品与百姓“沟通”的效果上,却要打上一个问号。

  国际博物馆日,众多文博场馆免费开放展示出“沟通姿态”,市民踊跃参观的热情更体现出“沟通之盼”,这同时也提醒相关部门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文博场馆加快“敞开大门”,进入“免费名单”。

  对于文博场馆、文化部门来说,还应当看到,“沟通”不仅仅是敞开大门。把精品文物亮出来、让馆藏珍宝揭开面纱固然必要,但是仅靠新鲜、新奇吸引观众,必然难以持久。以南博新打造的“一院六馆”为例,馆藏展示早已不是单纯的陈列,而是设置了许多互动体验环节。六朝时代人们如何起居生活,用手机扫一扫文物下面的二维码就能一目了然;想领略民国时代旗袍的风采,除了看实物还能看到真人试穿、影像展示,甚至自己可以“私人定制”……用现代人更加熟悉的方式,与久远年代、广袤时空对话,有了这样的用心,藏品才“会讲故事”,才有留住观众的魅力。

  一座现代化城市,需要基础设施这类“家具”,需要绿地广场此类“客厅”,更需要文博场馆这样让人静心平和的“书房”,这就需要后者从市民百姓需求出发,不断进行功能的开发、延展、升级。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已有博物馆近4000座,但青少年年均进馆仅为0.15次,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市民进馆平均每人每年3到5次。借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不妨把文博场馆能否敞开沟通大门、讲好沟通故事,作为一个评价其称不称职的指标,结果如何,让百姓投票。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