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叶匡政:《我爱妈妈》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教育
//www.workercn.cn2015-10-14来源: 京华时报
分享到:更多

  10月11日晚,全民共情大型情感互动节目《我爱妈妈》在CCTV1播出。该节目由欢颜文化策划制作,苏泊尔独家冠名,CCTV1每周日22:30播出。节目以明星嘉宾帮妈妈完成愿望的形式,引出观众对妈妈的普遍情感。首期节目中,明星张国强和妈妈的平凡情感故事,让很多观众感同身受。节目以情动人,真实感人。“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在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一周年前夕,央视播出《我爱妈妈》这档充满正能量的亲情节目,很好地践行了习总书记讲话精神。

  流着泪,也带着内疚,看完了《我爱妈妈》。这是央视近日播出的情感互动节目,首期节目的嘉宾是演员张国强。张国强一直以硬汉示人,节目中却真实地展示了温情、柔弱。之所以内疚,是因为节目开始问到“你知道妈妈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吗”时,我的大脑一时短路,自认为了解妈妈的我,也无法准确回答。是的,直到今天,妈妈最操心的都是我这个远在异地的儿子,却从不愿也没有为自己的事打扰我片刻。我总认为妈妈修炼得超然物外,其实,这正是母爱的伟大之处。

  我已年过不惑,如今每次回家,父母仍会不停地教导我。听他们念叨,像回到儿时,那份幸福不言而喻。每个人说起母亲,都能写一本书。这使得《我爱妈妈》这档节目,有取之不尽的情感源泉与感人细节。

  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教育,一直是影视作品的重要功能。但因教育体系中情感教育的缺乏,使情感表达,尤其是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表达,常成为现实与影视作品中的弱项。我们从当下电视节目中,极少看到像《我爱妈妈》这类表现纯正感情的电视节目。电视节目关注或制造的总是各种戏剧性的冲突,却很难像《我爱妈妈》,让你感受到对母爱和亲情的责任,引发一种充满温暖与良知的生活态度。

  与过去很多情感节目不同,《我爱妈妈》是在温情的氛围中,让嘉宾诚实地讲述与母亲和家庭的喜怒哀乐。它没有刻意表现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通过完成“实现妈妈的心愿”这一环节,让观众有一种反思式的观照。子女的成长,总会让年轻一代离开母亲的呵护,但无论怎么变化,母子之爱的真谛不会改变。这是《我爱妈妈》对观众极具亲和力的主因。它既是对母子情感的原生态展示,又高于原生态,能引领观众反观自身的生活,反思自己的家庭伦理。

  细分析,这个节目的感染力主要源自对母爱的关切和对家庭伦理的尊重。看了节目,你不仅会追问自己为母亲做了什么,也会通过节目中母子的互动,获得在现实中未曾获得过的情感教育与情感满足。相信大多数人,说起与自己母亲的故事,都会有大量细节,无须张扬什么传奇性,只需聚焦平凡人最日常的生活,相信每个家庭的酸甜苦辣,就足以让人共鸣。这让节目的呈现,始终处在一种情感饱满的状态,成为《我爱妈妈》未来收视率的保证。

  家庭与父母对个人生命和社会秩序的积极价值,不仅需要每个现代人重新研究与认知,同样需要电视人理解和表达。《我爱妈妈》的制片人与策划者显然意识到,当电视节目成为传播最为广泛的文化产品时,它对塑造社会的家庭伦理与情感模式,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记得小学时,母亲带我背过《诗经》里《凯风》一诗。“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因这首诗,后人常用“凯风”指代母爱。母爱在我的感受中,确实是这样一种和风,只要我静下心,就能感受到那来自母亲的关爱。愿《我爱妈妈》也如这和风,吹拂在越来越多的观众的心头。

  这个月中旬恰好要回安徽老家,一定要与妈妈聊聊她的心愿。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