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根据中国梦蕴含的历史感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致应有三个方面的着力点。
第一,中国梦是历史的,应该从民族复兴的角度打造连接中国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链条。
我们之所以讲“复兴”,是因为我们曾经辉煌。冯友兰先生把《诗经·大雅·文王》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简化为“旧邦新命”,并认为这四个字在中国历史新阶段足以当之。历史新阶段的本质,就是实现中国梦。为着“旧邦新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说清楚四个基本问题: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的辉煌,其文化支撑是什么?中国近代开始落伍,在文化上的原因是什么?为了重塑文化自信,近代以来的仁人志士在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方面做了哪些努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基因,事实上沉淀为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和价值追求?提出这些问题,旨在说明,光有独树一帜的文化传统,在复兴路上还不一定具有竞争力。传统文化这个大篮子里装着各种各样的种子,不加区分地掏出来人工培育,无论怎样努力,难免长出良莠不齐的果实。因此,文化“选种”是必要并且重要的举措。
第二,中国梦是现实的,应该从实践的角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中国梦的实现是一种实干兴邦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是着眼于时代要求、立足于实践需求的。具体说来,就是要求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使它们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并且拥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出来,并向世界传播出去。做到这一点,一要对中华文化深入研究阐释,根据国情、形势变化的需要,对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借鉴和扬弃。二要牢牢树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目的,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三要把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思想文化领域最大的实践提供精神资源,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从实践的角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是要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力。
第三,中国梦是未来的,应该从道路认同和价值认同的角度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中国梦是看得见的未来,它是国家的、民族的,又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在其未来模样的描述中,不仅有着重塑和提升文化形象的浓墨重彩一笔,其他方面的内容更需要与中国梦相适应的道路支撑和价值观支撑。
所谓道路认同,是指我们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一个前提。结论很明确,就是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自何处?它是从近代以来的探索奋斗总结和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走出来的,也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这种来源,决定了中国道路的背后是中国价值、中国精神,它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有其特定而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有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对应、可对接的一些价值观内涵。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爱国主义,天下为公、以民为本与共同富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改革创新,诚信为本、利不伤义与市场经济,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与协商民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与生态文明,立善法于国、奉法者强与依法治国,海纳百川、多元通和与和平发展,经世致用、知行合一与实干兴邦,仁者爱人、讲信修睦与团结友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向上向善,淡泊明志、慎独慎微与修身养性,为政以德、政者正也与执政作风。凡此等等,都是我们沿着中国道路去筑就中国梦应该拥有的价值观基础和文化认同基础;凡此等等,如果在筑梦路上结合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愿景转化得好、运用得好、体现得好,也将是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中华文化的新创造,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境界。
(本报记者 李韵整理)
张 砥:文化认同是增强爱国意识的基础和条件 2013-10-11 |
汤华臻:从中华文化的传承中汲取力量 2013-11-29 |
人民日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02-22 |
刘占锋:文化传承要立足大众 2014-02-27 |
张 砥:国家现代化必须立足自己的精神根基 2014-02-28 |
深圳特区报:扬起中华文化远航的风帆 2014-05-15 |
文汇报:文化是一种力量 2014-06-19 |
慎海雄: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2014-11-04 |
李红辉:建文化自信,凝聚精气神 2015-01-22 |
冯慧文:传承传统文化也要“花样翻新” 2015-03-12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