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最近,“广州文化蓝皮书”透露,西关大屋鼎盛时期有八百多间,但由于大肆拆建破坏,而剩一百多间,有保留价值只剩10间左右,真系相当可惜。(2月18日《信息时报》)
西关大屋,是广州西关(荔湾)一带兴建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大部分西关大屋兴建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据统计现存100多间,具有保留价值的有10多间。除了是岭南建筑的精品外,西关大屋也是该地区近代历史的承载体,透射着区域传统文化的光泽。
西关大屋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受到关注,并不是因为大屋本身,而是大屋多属名人故居。历史建筑就像是风烛残年的老人,虽然内涵丰富,但终究要老去。近些年,西关历经地铁建设、旧城改造等项目,更多西关大屋遂被毁于拆迁的钩机之下。
无论如何保护,古建筑只能是越来越少。中华自古以来,历代对先贤都有敬仰之风,对其故居墓葬,善加维修保护,以供后人缅怀受教,但真正遗存到今的能有几处?再者,如都遗存下来,活人哪还有立足之地。先贤们若天堂有知,怕也是不高兴的。这不能责怪后人忘祖。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对待故居遗址之类,笔者认为在依法行事的前提下,要秉持理性态度,不能过度“怀旧”。过去的当过去,灭失的当灭失,把圣贤神脉留心中就行了。怀念一位贤达,弘扬某种精神,大可不必局限于坟墓、故居的心结上,非要对着牌位一日三叩拜,实际上也做不到。在历史长河之中,该逝去的不可能留得住。即便留得一时,亦无法留之久远。实际一点,理性一点,啥都有了。
古旧建筑保护只能修旧如旧,不允许大拆大建。作为文化遗存的名人故居,如何开发利用,要从实际出发,应该有一个通盘考虑。比如按故居的地域分布,按片建馆,移“居”入馆,保留其人文精神之脉,供后人瞻仰缅怀,这样就做到了节约资源与纪念先贤兼而顾之,何乐而不为。
人民日报:对西藏的错误认知违背发展进步潮流 2009-03-02 |
中国青年报:中国要习惯被关注也要警惕被忽悠 2009-04-01 |
王 蒙: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2011-08-03 |
人民日报:对西藏的错误认知违背发展进步潮流 2009-03-02 |
中国网:重拾美德亟需多方作为 2010-02-20 |
人民日报:从最坏处准备 向最好处努力 2014-01-06 |
胡印斌:迷茫的中学 飘忽的青春 2014-05-20 |
谭浩俊:辟谣“维稳资金退市”也是维稳 2015-07-21 |
中国青年报:中国要习惯被关注也要警惕被忽悠 2009-04-01 |
中国青年报:中国要习惯被关注也要警惕被忽悠 2009-04-0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