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如何看待网络新词的崛起?许多人会自然而然的将其与传统语言的使用习惯相较。“逼格”、“屌丝”、“绿茶裱”等类似的网络用词频繁地出现在80、90后的日常交流之中,这不禁让很多人开始质疑网络语言低俗化的趋势——除去这些词汇,我们就无法正常交流了吗?甚至有许多人认为这种“不堪入耳”的网络词语泛滥,实则是文化的没落与道德的退化。然而在笔者看来,这种“新词语”的诞生与一个国家的开放与自由息息相关。随着网络化进程的指数级上升,互联网思维成为了当下一个热议话题。在此基础上,许多旧词汇已经很难传递个人的态度与情绪。尤其对于年轻人而言,网络新词成为在风雅与通俗之间寻求平衡的呈现。不论那些“粗鄙之词”有多么不中听,往往正是如此的创造“异见”恰恰体现了一种自由与包容的社会姿态。
科技使这个世界一切都变得更快,思想成为了相对抽象的、概念化的、后知后觉的产物。就像几十年前极少有人知道VR(虚拟现实),IP产业(知识产权或版权)的意思一样,更不要说如今的发展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则相应催生出一系列新事物,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语言的局限性,进化机制会慢慢开启,此时,语言的不断革新意味着拥有更多的判断与选择。当面对一种复杂、华丽、抑或极简的表达时,大量“新词”可以提供更多的工具进行辨析。反之,也正是因为大量新词的出现,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方式显得更加多元化,沟通的流程更加简单。一定程度上讲,能够使用巨量词汇的人意味着拥有更为独立的思考。
词汇的新旧之分实则是解读世界能力的区别。例如,当你在美术馆中看一场新媒体艺术展时,什么样的词语更能够表达个体视觉的感受呢?“风格”还是“逼格”,“格调”抑或“装逼”,我想答案不言自喻。然而,依旧有许多人认为这些令人脸红的词语会使得网络乱象恒生,应该加以限制,但是请不要忘记,词汇的不断创新体现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存在价值的不断扩大。互联网新词汇的持续衍生恰恰是这个时代新价值观的另一个侧面。因为互联网中几乎所有存在单元都会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进化系统,而这种系统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虚拟存在。
所以,为什么我们在享受着现代科技生活的同时,却很难接受新衍生出的文化呢?文化就像GDP,也需要合理的分配,只有鼓励新技术下个人价值的创造,才能扩大文化的解读范围。一种新的概念的产生往往代表着一种新的文化机会。当然,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会伴生着相对应的生存环境。以网络词汇为代表的新生文化也只会流行于既定的范畴之内,一些“不中听”的用词也很难出现在正规场合之中。那么,限制和规定又从何谈起呢?
人民日报:网络热词,凭什么一语风行 2010-12-02 |
广州日报:封杀网络用语,切忌杀鸡取卵 2014-12-09 |
谭浩俊:“双创”是化解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 2015-07-02 |
刘衍滔:抓好“两创”不能忽略了市场监管 2015-09-29 |
贾梦雨:2015流行语,网络狂欢折射社会... 2015-12-17 |
谢建东:在流行语的自我表达中拥有“获得感” 2015-12-25 |
中国青年报:何必视网络新词如洪水猛兽 2009-09-08 |
要不要设立“女生节” 2016-03-04 |
“新词”透出新意 2016-03-07 |
中国青年报:何必视网络新词如洪水猛兽 2009-09-0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