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网络新词是“隐忧”还是“创新”?
徐进毅
//www.workercn.cn2016-03-09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如何看待网络新词的崛起?许多人会自然而然的将其与传统语言的使用习惯相较。“逼格”、“屌丝”、“绿茶裱”等类似的网络用词频繁地出现在80、90后的日常交流之中,这不禁让很多人开始质疑网络语言低俗化的趋势——除去这些词汇,我们就无法正常交流了吗?甚至有许多人认为这种“不堪入耳”的网络词语泛滥,实则是文化的没落与道德的退化。然而在笔者看来,这种“新词语”的诞生与一个国家的开放与自由息息相关。随着网络化进程的指数级上升,互联网思维成为了当下一个热议话题。在此基础上,许多旧词汇已经很难传递个人的态度与情绪。尤其对于年轻人而言,网络新词成为在风雅与通俗之间寻求平衡的呈现。不论那些“粗鄙之词”有多么不中听,往往正是如此的创造“异见”恰恰体现了一种自由与包容的社会姿态。

  科技使这个世界一切都变得更快,思想成为了相对抽象的、概念化的、后知后觉的产物。就像几十年前极少有人知道VR(虚拟现实),IP产业(知识产权或版权)的意思一样,更不要说如今的发展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则相应催生出一系列新事物,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语言的局限性,进化机制会慢慢开启,此时,语言的不断革新意味着拥有更多的判断与选择。当面对一种复杂、华丽、抑或极简的表达时,大量“新词”可以提供更多的工具进行辨析。反之,也正是因为大量新词的出现,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方式显得更加多元化,沟通的流程更加简单。一定程度上讲,能够使用巨量词汇的人意味着拥有更为独立的思考。

  词汇的新旧之分实则是解读世界能力的区别。例如,当你在美术馆中看一场新媒体艺术展时,什么样的词语更能够表达个体视觉的感受呢?“风格”还是“逼格”,“格调”抑或“装逼”,我想答案不言自喻。然而,依旧有许多人认为这些令人脸红的词语会使得网络乱象恒生,应该加以限制,但是请不要忘记,词汇的不断创新体现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存在价值的不断扩大。互联网新词汇的持续衍生恰恰是这个时代新价值观的另一个侧面。因为互联网中几乎所有存在单元都会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进化系统,而这种系统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虚拟存在。

  所以,为什么我们在享受着现代科技生活的同时,却很难接受新衍生出的文化呢?文化就像GDP,也需要合理的分配,只有鼓励新技术下个人价值的创造,才能扩大文化的解读范围。一种新的概念的产生往往代表着一种新的文化机会。当然,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会伴生着相对应的生存环境。以网络词汇为代表的新生文化也只会流行于既定的范畴之内,一些“不中听”的用词也很难出现在正规场合之中。那么,限制和规定又从何谈起呢?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