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4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到国家图书馆调研,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时代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要注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取向应该是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文化,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的文化,有利于培育时代精神和时代新人的文化,并体现到方方面面。”让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服务当代、面向未来。
时代精神是传统文化服务当代、面向未来的“氧气”。中华传统文化以道家、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体系。可以说是百家争鸣、浩如烟海、自成体系。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富裕了,精神生活却跛了脚,有的人惶惑不安,甚至找不到精神寄托的家园,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对外来的文化不接受,有的甚至崇洋媚外,以为国外的月亮更圆一些。香榭丽舍、地中海、泰晤士小镇……国内城市散布“洋地名”,泛滥扎堆现象严重,对洋地名的追逐,就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氧气”在文艺创作中着力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在学校教育中着力用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的良好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在城市和乡村建设中着力延续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真正把跨越时空、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传播开来。“就能时时处处见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能不断激发传统文化生命力,服务当代、面向未来。
时代精神是传统文化服务当代、面向未来的“维生素”。维生素是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的一类有机化合物。这类物质在体内既不是构成身体组织的原料,也不是能量的来源,而是一类调节物质,在物质代谢中其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一直有着实用主义的倾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甚至出现了很多误解和错解,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把今天的“利”融进了传统文化的“义”,破坏了传统文化的天然滋味。而以时代精神为解读传统文化的义,就能秉公无私,不去构成传统文化的原料,而以调节物质的形式发挥作用,让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留下传统文化中最本真的东西,守住民族的“根”和“魂”,让传统文化服务当代、面向未来。
时代精神是传统文化服务当代、面向未来的“卤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更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活水源头”。但是,传统文化如烟如海,难免看不清辨不明,而以时代精神为“卤水”就能激浊扬清,并能结合时代精神让好的传统文化“凝结”下来,为时代发展服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进行大众化阐释,让其中的精华闪亮起来,帮助人们更好领略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也让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
梁启超先生曾言:“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文化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如此,而只有时代精神才能让传统文化“随时脉动回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