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尽管相关讨论并未形成确切一致的答案,但如今书店刻板、传统的印象正在被打破。在网上书店和碎片化阅读的双重夹击下,实体书店的未来和生存方向近年来越发受到关注,甚至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相信“实体书店将亡”。然而,从发展的角度来讲,实体书店“不是消亡,而是在转型”或更接近于趋势。
网上书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便利和价格优势上,但实体书店所特有的购书体验和选书环境却很难被复制,这也正是实体书店的优势所在。在一个消费社会,购书作为一种文化精神上的消费,同样不能忽视读者对消费体验的依赖。这些年,国内一些个性化独立书店的兴起,说到底就是在满足消费者的体验方面走在了前列。当然,书店消费体验的提升,不仅表现在书籍选配、分类的精致上,而且越来越体现为书店文化属性的外在延伸程度。
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曾在《绝好的地方》一书中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而书店其实最有可能成为一个区别于住所、办公室的有温度的“第三空间”。这种形式的著名案例,过去有文化名人林徽因家“太太的客厅”,有法国哲学家萨特与夫人波伏娃为常客的花神咖啡厅。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个区域内文人、知识分子用作精神交流的“公共空间”。而在今天,一间有着咖啡厅和学术交流沙龙、读书活动的书店,恰恰能够满足普通人对于社会“第三空间”的想象。一些独立书店尝试开设咖啡馆,并销售文化创意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于“第三空间”属性的强化。
当然,这种发展方向也并非没有争议。比如有人担心书店的文化味被商业属性过度消解。但其实只要书店的非书籍经营未能“喧宾夺主”,还是以书店原有的文化属性作为依托,这样的经营转变就不应该被过度担心和苛责。在大众消费时代,我们固然愿意看到一些小众化的专业书店依然能够“静守孤独”,但对于绝大部分想要维持生存的书店而言,“曲高和寡”终究非长远之道。一些书店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甚至受到来自各地游客的“朝圣”,在闹市中壮大,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带领英国连锁书店“水石书店”实现逆势盈利的书店总经理詹姆斯·旦特说,一家好的实体书店,无关乎大小,关键是要充满人性,卖的书可以非常有限,但是要有有趣和吸引人的陈列,要创造非常好的环境,人们来到书店是为了智慧和头脑寻找灵光。诚如斯言,当实体书店能够以更自由的方式展现出自身的文化属性,提供充盈的智慧和灵光,它才会接近于人们憧憬的社会“第三空间”,也自然能够拥抱一个更具前途的未来。
文汇报:编织社会信用体系的制度之网 2014-07-18 |
产假休三年有无可行性 2014-08-12 |
沐 沂:对改革无感,非青年所为 2014-09-01 |
佟 彤:器官捐赠应获社会回报 2015-04-20 |
535字致辞,掷地有声 2015-07-21 |
翠 红:“禁欲”男星为何走红? 2015-10-23 |
李 蕾:《一个勺子》:触碰现实非碰一鼻子... 2015-12-14 |
未来电脑能战胜人类吗? 2016-03-11 |
友善之墙与无人菜店,拿什么唤醒城市友善 2016-03-11 |
李克强“五点看法”擘画亚洲新未来 2016-03-2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