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不担心你们将来不努力,但希望你们不要急功近利;我不担心你们将来不脱颖而出,但希望你们不要锋芒毕露;我不担心你们将来不物质富裕,但希望你们不要精神贫乏。”近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6位高职校长的“最后一课”,其中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的《从平凡到不凡,做最优秀的自己》,最触动我的心弦。(6月27日《中国青年报》)
三个“不担心,但希望”,既立意高远,又始于足下,深入浅出,语重心长,“匠心”诚可贵,“情怀”价更高。对于学了三年专业知识的学子来说,“最后一课”的人文情怀,是抬头望见的一缕阳光,是起步拂面的一阵春风,是人生远行的一次导航。
其实,自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对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应该说是越来越重视,远远超越了曾经对“白专”的偏见与敏感。一段时间以来,上高中不选理科,读大学读不上理工科,都不好意思开口。但为什么中国的产品质量上不去,制造业缺乏精品,“工匠精神”呢?原因就在于我们拥有了知识,缺少了情怀,让现代教育沦为简单的“制器”。
真正的工匠一定富有情怀,这种情怀哪儿来,“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中国科学界著名“三钱”,可称得上是功勋卓著的“大国工匠”,很多人只知道他们是火箭或导弹方面的巨擘,但未必知道,他们在去国外学习专业科技前,在国内就奠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雄厚基础,涵养了浓浓的家国情怀,坚定了矢志不渝的报国志向。他们的人生和事业证明,一个国家要走在世界前列,要有发达的自然科学,也要有繁荣的人文社会科学。
最近,著名学者资中筠谈到中国文化时说:“有些名牌大学居然认为理工科就可以不考中文,这是非常荒谬的,他们只想培养高级工匠……它所释放出来的信号是非常有害的。”而“急功近利,锋芒毕露,精神贫乏”等,就是这类教育的典型后遗症。走出校门的学子如果能引以为戒,就会少走弯路,早日成长为各行各业急需的工匠。推而广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齐头并进,才能造就复合型人才,成就伟大事业。
经济日报:春天的声音 2014-03-06 |
沐 沂:做个“匠人”雕刻时光 2015-01-06 |
肖玉梅:为“长春美在我心中”新年演唱会点赞 2015-01-08 |
红 鱼:听产品经理“港”那中年直男癌的故事 2015-09-28 |
庞丽娟:用“制造精神”引领“中国制造” 2015-11-02 |
“双创”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2016-03-07 |
“双创”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2016-03-07 |
用“工匠精神”照亮进阶之路 2016-05-03 |
让每一份情怀都能抵达观众 2016-05-16 |
民间文艺,传承须有坚心素志 2016-06-1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