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文化不只是情怀
韩浩月
//www.workercn.cn2017-03-02来源: 人民日报分享到: | 更多 |
一档名为《朗读者》的书信朗读节目播出,加上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的《见字如面》,给人一种久违的书信文化气息。
书信朗读节目的成功,除了在内容上先声夺人之外,其形式上的仪式感也非常重要。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写信是需要讲究格式的,怎么写抬头,怎么用敬语,如何使用书信语言,如何收尾落款,包括空格、空行、分段、日期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互联网给书信文化带来了洪水般的冲击。起初的电子邮件,整体上还是复制了传统书信的格式。但现在人们连电子邮件都很少用了,取而代之的是微信、微博私信等即时通信渠道,越来越言简意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传统书信往来最为频繁的时代。在八分钱或者两毛钱一张邮票的时代,每年邮政局收发的邮件数量惊人。在不断被公布出来的当年文化名人的通信中,可以看到他们书信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情感。比如黄永玉致曹禺的信中就有这样的段落:“你知道,我爱祖国,所以爱你。你是我那一时代现实极了的高山,我不对你说老实话,就不配你给予我的友谊。”这样的句子,简直比情书还热烈。这些话,当面没法表达,在书信中却可以真情流露。读到这样的信,没法不被写信者打动。有些人的书信写得很短,比如冰心的一些信,常常只是寥寥数句。但即便如此,行文格式上也是固守传统的,不会因内容短而失去庄重。
书信文化还会卷土重来吗?这其实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一切有关信息传输的载体,都在逐渐全面数字化。如果怀念过去的书信形式,最好的做法是重新拾起情怀——在写电子邮件或者使用其他即时通讯工具的时候,能够多一点郑重感,拒绝被新媒体时代轻快、浮躁的交流形式所侵袭。
(摘编自2月21日《齐鲁晚报》,原题为《不写信的时代,我们却被书信打动了》)
编辑:张苇柠
任飞帆:信札的温度 2015-05-19 |
各族少年手拉手 筑牢民族团结生命线 2015-05-29 |
重拾家书,感受文字的力量 2016-03-31 |
粉丝合影网红邮筒,多想想怎么示好年轻人 2016-04-20 |
行医也可以有 “诗和远方” 2016-04-21 |
澳门女赌棍爱上洛杉矶房产中介,这碗浪漫鸡... 2016-05-05 |
不二情书:脱离现实的爱情,浮于表面的文艺 2016-05-11 |
《北京遇上西雅图》仍是甜蜜的“女性电影” 2016-05-16 |
在书信中与文化重逢 2017-01-13 |
在“诗和远方”中涵养文脉 2017-02-24 |
关于中工网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