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向“戏比天大”的艺术品性致敬
李思辉
//www.workercn.cn2017-04-21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4月19日,96岁的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徐派”艺术创始人徐玉兰去世。至此,著名的“越剧十姐妹”中,已有9位与观众作别。

  1947年,尹桂芳、范瑞娟、徐玉兰等10位年轻演员为了打破旧式老板的控制,筹建剧场、自由演戏,举行《山河恋》联合义演。后来,这10位女演员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获得了“越剧十姐妹”的美名。某种意义上说,“越剧十姐妹”引领了越剧改革的潮流,代表了越剧艺术的高峰。不久前,老艺术家范瑞娟离世,如今又走了徐玉兰,人们怎能不扼腕痛惜。

  “越剧十姐妹”专攻角色不同,大多各自开宗立派,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她们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特点,那就是对艺术的虔诚和执着。以从艺70多年的徐玉兰为例,从《北地王》到《西厢记》,从《春香传》到《西园记》,都深受观众喜爱,尤其是她在越剧电影《红楼梦》中的表演,让“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唱段红遍大江南北,成为经典。尽管成就斐然,但终其一生,她始终把演戏、把观众看得重如泰山。

  “越是红越是要虚心,越是要听观众的声音”“戏比天大”“做演员心里一定要有观众”——徐玉兰晚年常常对自己,也对学生们说。对此,她不仅言传,而且身教。1997年,徐玉兰出演《送凤冠》里的王玉林。戏里王玉林有跪戏,当时已76岁的徐玉兰既要不停下跪,还要唱念不停,台下的观众心疼不已,站起来喊“不要再跪了!不要再跪了!”可她仍一丝不苟地演完全场。“观众们是体谅我,但是我不能降低标准,做演员,心里一定要有观众”,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的至真至诚、对观众的认真负责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吗?

  “戏比天大”“心里有观众”,说到底是戏德。我国传统的戏德观强调“艺品”与“人品”的一致性,慎于做人,严于从艺,珍重艺术,不苟营下品,是起码的要求;一旦从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刻苦一生,是必修的功课;尊师、敬友、爱徒,恭谦共事、协力合作是行事的应有风范;把戏台看作“圣地”,不容半点轻慢,是从业的基本准则。正是这些培育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生生不息的内在精神,推动越剧乃至所有传统戏曲艺术不断向前发展。这样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时下的明星艺人对照学习吗?

  目送大师远去的背影,更应继承其艺术的品性。不论时代怎样变化,不论艺术形式如何发展,把观众、把艺术看得比天大,认认真真演戏、踏踏实实做人,不浮躁、不卖弄、不耍滑,永远是从艺人到艺术家的不二法门。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