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正在热映,这部有点“文艺范”的犯罪悬疑类型影片,收获了票房、口碑齐飞的好成绩,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比如有武汉网友认为,这部讲武汉话的电影抹黑了武汉,因为片中出现了偷车、暴力、“陪泳女”等不太正面的现象。
针对这种“抹黑论”,导演刁亦男强调,片中没有任何地方标明故事发生地是“武汉”。有媒体则指出,该片不但抹黑不了武汉,还有助于提升武汉的“软实力”,甚至有可能为这座城市创造出文化地标来。
由此来看,《南方车站的聚会》之所以引发争议,主要在于片中使用了方言,演员狂飙“武汉话”让武汉人对号入座了。这就给我们带来了思考:电影拍摄是不是应该多使用普通话,尽量避开方言?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方言难懂,容易给观众带来听觉障碍,影响观影体验。电影是门音像艺术,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而片中人物讲方言,恰恰影响了语音功能的作用。想想看,观众一边要理解剧情,一边却要琢磨演员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费不费劲?就算银幕下方配有字幕,观众一边听台词一边看字幕,也很不方便,有时为了弄懂台词,不得不把注意力转移到字幕,势必会破坏观影节奏。就好比外国大片,如果不进行二度译制,而是原版上映,观众听不懂外语,仅凭打出来的中文字幕,能看懂全片吗?恐怕很难。
其次,使用方言与主流不符,也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方言电影终究是极少数,绝大部分影片是规规矩矩讲普通话的。可以说,这是一种惯例,也是一种规则。国务院早在1986年就下发《关于广播、电影、电视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若干规定》,其中一条:“电影、电视剧(地方戏曲片除外)要使用普通话,不要滥用方言。”从好多年前开始,就连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影也改用普通话了,包括片中出现的领袖人物也不例外,比如《建国大业》等献礼片,观众便没再听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角色说方言。
此外,好多影片并非一定要使用方言,也看不出使用方言对提升质量有啥帮助。一部影片的成功,靠的是主题、内容还有演员表演,而与角色说不说方言无关。通常情况下,方言适合喜剧片使用,比如《疯狂的石头》等,适当说些方言,确实增强了效果和“笑果”。而作为其他类型片,使用方言只能表示其与众不同,至于说有啥特殊效果,往往看不出。
以《南方车站的聚会》这部影片为例,无论是故事背景,还是人物身份等,都不需要特定的地域属性,讲不讲方言以及讲哪里的方言无所谓,人为使用武汉话,岂不多此一举?还因此被指抹黑武汉,你说冤不冤?
再者说了,使用方言也会给演员表演带来困难,影响他们的正常发挥。现如今,成熟的演员是不需要别人配音的,好多影片的拍摄还直接采用同期声,就因为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及表达能力已经炉火纯青了。使用方言拍摄的话,演员一旦不会讲方言或讲不好方言,便会出现“跳戏”的情况,甚至影响整体拍摄及效果。
据说《南方车站的聚会》剧组曾专门组织胡歌等主要演员深入武汉各地学习武汉话,演员们为此下了不少硬功夫,学了好长一段时间。尤其是作为男主演的胡歌,本是上海人,上海话和武汉话截然不同,在这两种差距很大的方言之间转换,难度可想而知。如此难为演员,且又看不出有啥特别效果,不知究竟图啥?
我们的电影制作者们还是应该多用普通话,尽量避开方言,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真实”而人为制造语言障碍或惹出是非,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