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批评:实际上是自寻烦恼
老同学相聚本是人生一大快事,却由于裹挟了炫富、攀比、吹牛等因素,让情感交流的聚会变成了名利竞赛场。这边厢,老同学高调炫富;那边厢,比较差异导致的心理落差,让李应产生了强烈的相对剥夺感。这名普通公务员的遭遇,只不过是同学聚会走调、变味的一个缩影。
炫富作为一种社会心态,在转型时期屡见不鲜。那些在经济上取得成功的人们,通常利用消费的符号意义,来建构身份、赢得社会认同。明晃晃的手表也好,抢着买单也罢,杨鑫通过形形色色的符号互动,向老同学李应传递出“不差钱”、“混得好”的信息。人们往往利用消费上的差异,来建构不同社会层次的界限。
早在两千多年前,西楚霸王项羽曾用“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耳”来阐释炫耀性消费的重要性。炫富说到底是一种自我炒作,是新富阶层用行动表现出来的喧嚣,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老同学炫富虽然让人不舒服,但是,这名公务员完全没有必要“被炫富所伤”。
在一个流动迅速、充满活力的社会里,老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经济上取得了成功,本来是一件值得敬佩的事情,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励志佳话,李应不应该患上“红眼病”。在利益多元化时代,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道路;不论是做公务员,还是做信托,抑或从事其他行业,最符合自己“本心”和最符合人生发展的职业,才是自己需要的。
面对同学聚会上的炫富,我们需要多一些“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子精神。在这个功利浮躁的时代里,只有拥有笃定的人生信仰和强大的内心世界,面对五花八门的炫富,我们才会少一份“被炫富所伤”的自寻烦恼,多一份自信与从容。(杨朝清)
批评:不正确面子观造成
这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老同学聚会、拜访等,难免谈及工作、收入、生活等方面内容,加之彼此间的现实差距,很容易形成炫富或被炫富的局面。而这背后,折射的也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现象,那就是人们在同学、亲友面前,总爱突出自己,有意无意产生攀比心理。归根到底,这是不正确的面子观造成的。
因此我想说,身为公务员的李应,本身已经很不错了,至少比那些没有安稳工作、甚至没有固定收入的人要强得多,没必要为不如“睡在上铺的兄弟”有钱而纠结。正如他的老婆在悉知他产生换工作的念头后安慰他,“现在的生活挺安稳的,别想那么多”!
既然现实中、彼此间的炫富现象不可避免,我们不如坦然面对,理性处理。否则,很可能弄坏了自己的情绪,甚至为追求炫富的资本而丧失了自我。其实,在老同学炫富、争着买单面前,如果能顺其自然,甚至尽情“享受”,反而有助于加深彼此感情,弭除彼此差距所滋生的隔阂。老同学能住到你家里,表明还眷恋着原来的感情,言谈举止间谈及财富、消费等,实属难免,你不必往心里去。你请人家到饭店吃饭,不也是怕在家招待不好,人家会嫌弃吗?同样,人家主动买单,或许是怕到饭店吃饭给你增加负担,而不是单纯的炫富。
由此想到,今年春节期间,在外地工作的几位老同学回老家过年,我一并请他们吃饭,以尽地主之谊。我是东道主,菜肴标准、酒品规格等当然是我决定的,他们也没说什么。只是抽烟的时候,他们习惯掏出自己的香烟来相互敬,却很少动用我提供的。我虽然不抽烟,却也知道他们自带的比我提供的要好。但我一点也不觉得慢待了他们,也不认为是在炫富,反而一笑了之,所以我们谈得很欢畅,一点没有受此影响。(孙仲)
剖析:公务员何以不淡定
近期,公务员纷纷吐槽,抱怨工资少、待遇低,甚至表达想辞职的想法,并不少见,这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因素。
首先,各界对公务员的看法跟不上业已发生的社会大变革。公务员们在旁人眼中处于优势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经济并不发达的产物。过去,人们并没有充足的成功、成才机会,学而优则仕是传统“成才”之道。当社会逐渐多元化,公务员群体已经在客观上失去了一家独大的优势。
其次,当下多数人对成功的界定略显庸俗化、物质化。不得不说,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时常并不是其为社会做出了多大贡献,而是他拥有了多少物质财富。近年,笔者所在的法院系统迎来法官辞职高潮。这些离职人员很大一部分曾经是最为优秀的法官,而当他们刚辞职就获得了20万乃至50万年薪的消息传回单位,自然让身为个体的公务员难以淡定、跃跃欲试。
须指出,那些人能获高薪,只是对其能力的另一种评价,同时,并不是每个公务员投身市场,都能获得如此高薪,并且各方目光焦点都停留在所谓成功者身上,而少有关注那些离职后“混得不如自己的人”。还须考虑的是,如果大家都纷纷离职,就打破了原有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原来的高薪者能否继续获得高薪也是未知数。从这个角度看来,公务员放弃了获得高薪的机会,却得到了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如何取舍本是冷暖自知的事情。
最后,在理想的制度结构中,公务员本该获得一份并不可观,但也不寒碜的工资,他们更需要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可是,现状是由于部分害群之马的不端行为,使得公务员群体被社会舆论所妖魔化,这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很多人习惯性地把公务员等同于贪腐者,把公务员工作等同于一份报纸一杯茶。很大程度上,当下公务员正在为某些“前辈”的不良做法买单。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得过且过,远比重新拾起那份公职人员的责任、荣誉来得容易。
可见,要让公务员们淡定起来,不仅需要全社会重新审视公务员群体,不要将其孤立化、妖魔化,而须将其当作一种普通职业,给予其应有的职业肯定、价值归属,也须公务员们完成对自身的重新定位。既然不准备辞职,那就少些矫情,踏踏实实通过工作来展现自身价值,实现自我完善。(舒锐)
延伸:公考遇刘易斯拐点了吗
据《现代快报》报道,今年江苏计划招录6481名公务员,5年来首次缩减招考计划。6万多人临阵脱考。6万人临阵脱逃,似乎不是一件坏事。如果年轻人都去做财富分配者,那么谁来做财富的创造者?而一个社会里最优秀、最卓越的年轻人,相当多数都将大学毕业后自己“黄金时代”的那几年,耗费在“考碗”而非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社会创造上,这不仅会影响到很多人个体的发展,更是社会整体教育、人才、资源等层面的巨大浪费。公务员队伍也需要优秀人才,但千军万马挤在公考这个独木桥上造成的不仅仅是一种资源浪费。死也要死在编制里的心态正剥夺了年轻人的激情与梦想,年轻人应该在职业选择上更加的多元化。
然而,目前附着于公务员岗位上的某些不合理待遇并没完全被剥离,这种情况下,唱衰公考显然是过于乐观了。大学生为什么对公考趋之若鹜,原因无非是“考虑到稳定、待遇等因素”。这些问题不改革、不解决,“公务员热”就不可能真正降下来。
如此多的人弃考,并非是公考真正遭遇刘易斯拐点,而是受去年以来“禁令”频发公务员隐性福利锐减所致。在有公务员感叹“今年自己掏钱买水果”,有公务员谨小慎微到“不敢出门吃饭”,更有冷水江市公务员“相当低”的工资被曝光后——随着公务员特别是基层公务员群体,收入以及福利状况渐趋公开、被揭开神秘面纱后,出现“假摔”,实在不难理解。
而要想让公务员热真正出现拐点,显然仍需包括严格执行“禁令”及相关法律法规,逐步还原公务员为常态职业,所有附着于这一“超国民”身份上的标签被逐一剥离,让公考热真正着陆。(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