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离婚前就对孩子疏于照顾,离婚后更是谁都不管,广西陆川县的杨金美老人一怒之下,前不久将儿子和前儿媳告上了法院,并要求他们支付2013年以来的“带孙费”。法院对其诉求予以支持。
一个极端案例,带出了老人们的无奈:含辛茹苦带孙,却不被子女珍惜感恩,反而觉得这是“天经地义”。“老漂族”“免费保姆”“全职家政”……这些代名词,正在成为一个“压力时代”的镜像。
父母尽己所能抚养孙辈,为人子女应当怎样看待这种非义务的帮衬?现摘编几篇来稿,希望能激起更多思考。
让父母拥有成就感
女儿出生后,因为工作原因,一直让妈妈带孩子,有时婆婆也来帮衬。晚上和周末,我们带回家自己管。知道隔代亲,老人疼孙女,小孩吃的东西,我们尽量买全,不让老人花钱。等女儿大一点了,东西就买双份,特地关照,其中一份给外婆。现在,女儿在外地求学,假期回来,从来不会忘了给外婆带当地特产。
爱是需要学习的,你对老人的态度,就是将来孩子对你的态度。对于很多老人来说,无论是金钱、物质补助还是情感、心灵沟通,子女的关心,不仅仅是对他们帮带工作的认可,更让他们在退休生活中找到了久违的成就感。从这个意义说,“带孙费”应该给,至于给的形式,可以根据家庭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
养育孩子的过程,是见证生命成长的历程,也是在子女和父母两种身份间不断切换的过程。有了自己的子女,更要学会怎么继续当好父母的子女。把父母的喜怒哀乐挂在心头,给他们足够的理解和尊重,为“带孙费”对簿公堂的新闻才不会重演。
——@白条鱼
用体谅为亲情保鲜
我的女儿,是她外婆外公带大的。老人知道我们上班忙,工作辛苦,说带孩子让他们真正享受到了天伦之乐;我们明白老人没有义务帮我们带孩子,坚持“自愿”和“高兴”是我们让老人带孩子的两大原则。因为互相理解,我们之间,从没有因为带孩子的问题红过脸,发生过争吵。
有句话说得好,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颗星星永远闪亮,那便是亲情。“不会体谅的人是得不到别人理解的”,老人帮我们带孩子,我们体谅老人的辛苦付出,都是重视亲情的具体表现。尤其是后者,可视为维护良好家庭关系的关键。借亲情之名逃避自己应当的抚养责任,而且不去想怎么给父母“减负”,让他们开心,这样的辜负,无疑是对父母情感的最大伤害。
法院认为“带孙费”合法,其实是给了子女一个提醒:既然有幸成为一家人,最好的相处办法,就是用体谅为亲情保鲜。有的时候,哪怕没有金钱的回馈,仅是简单的道一声谢谢,问几句冷暖,都能让父母体会到子女发自内心的感动和关怀。
——@毛开云
努力寻找平衡点
“收取带孙费”事件,只是老人对于儿子儿媳推卸责任忍无可忍之下的高调“自卫”,其实她的诉求不是钱,而是发泄心中的气愤。正是这股不平之气,引发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按照中国当下的社会现状,富有余力的老人,往往不得不冲向抚养孙辈的第一线。以自己为例,4个月的产假后,就再没有多少假期在家带娃,特别是在上幼儿园前的三四年,孩子白天必须靠外公外婆照顾。
带娃的确是个辛苦活,父母能搭把手,那是做子女的最大福气。再说老人忙碌了一辈子,谁不渴望歇一歇、追求一下自我?比如我妈,在我有宝宝前,她参加单位老年舞蹈队,在老年大学学习书法,也是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然而,娃一出生她不得不全部放弃,虽说也是心甘情愿,但一忙一累难免怨言怨气。身为儿女,自当理解,而且要平衡好三代人的关系,即让父母常享天伦之乐事,让孩子科学健康成长,让我们安心工作。唯有如此,大家方能和谐相处,且不失自我空间。
——@慢慢变蓝
人民日报:状告子女不回家吃饭折射空巢之痛 2010-03-02 |
人民日报:状告子女不回家吃饭折射空巢之痛 2010-03-02 |
光明日报:“养儿防老不道德”与“常回家看... 2009-01-12 |
光明日报:“养儿防老不道德”与“常回家看... 2009-01-12 |
苑广阔:对“有偿带孙”多些理解 2011-02-17 |
房清江:“有偿带孙”是尊重亲情 2013-09-17 |
张连洲:立法“禁啃老” 是否有点小题大作 2014-06-20 |
斯涵涵:索要“带孙费”不是简单的家长里短 2015-10-19 |
新民晚报:空巢老人状告子女能赢来幸福吗 2010-02-26 |
新民晚报:空巢老人状告子女能赢来幸福吗 2010-0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