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QQ群里微公益
北京晨报:《绍兴日报》评论的QQ群里,有一位群友提出这样一个小小倡议:“大家以后扔垃圾的时候,里面有大头针、刀片、玻璃之类的,尽量用胶带缠一下,多缠两圈,这样可以减少对保洁者和捡垃圾者的伤害,他们大部分都是弱势群体,赚不了多少钱,受伤了看病不容易,大家一起帮求扩散,传播正能量!一起行动,有群的转”。
左崇年:这样一个“小不点”的倡议,很快在群里引起反响,得到响应,大家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一倡议内容在其他群里转发开来。群友们纷纷称赞这样的爱心小倡议非常有意义,比那些无聊的争论不休要有实际意义。它是在传播一种微公益的正能量。一位群友说:“经常出现在QQ群里的那些求扩散的平民言论,找准了时间点和节奏,绝对比任何所谓深度评论更能得到重视和老百姓的共鸣”。QQ群虽小,它的空间不小,是小天地大世界。不管是善心还是恶念,都是积少成多,积小成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见义勇为得表彰
北京晨报:福建省第二十次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在福州隆重召开,39位见义勇为英雄模范和先进个人,获得共计306万元奖励金。
李云勇:16岁的曾勇福荣获福建省见义勇为先进模范。救了人后,学校里的同学们平时都喊他英雄,朴实的曾勇福说:“这样很不习惯,希望大家能像普通人一样对待我。”“喊我英雄,我不习惯”,缘自社会还没有形成人人想当“英雄”的良好风尚。那么,如何才能让人习惯当“英雄”呢?要有争当英雄的思想。要有善当英雄的准备。要有勇当英雄的行动。要有关爱英雄的氛围。为彰显社会各界有识人士关爱见义勇为勇士、支持见义勇为事业的善心义举,由一批社会贤达、爱心人士向福建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共捐赠善款达700多万元。我们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我们不能让英雄孤立,对于英雄必须大力表彰,弘扬英雄精神。从“喊我英雄,我不习惯”到“喊我英雄,我很自豪”有多远?对于英雄,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就应该高看一眼,厚爱一层,这考验着我们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让我们共同努力,创建一个人人习惯当英雄的新时代。
无人报摊有诚信
北京晨报:报摊无人值守,读者投币取报——位于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伶俐镇新市场的一家“无人报摊”经营7个月以来,“报款”分毫不差,报纸一张未丢。
玫昆仑:无人值守的报摊,由消费者自己选购报刊自己付款,选购了报刊后,消费者付不付款,没人监督,完全靠消费者自觉;如果消费者都不讲诚信,是难以让该“无人报摊”生存下来的。而今,“无人报摊”经营7个月,报纸一张未丢。这至少说明买报刊的消费者是讲诚信、守信誉的,从中体现出社会诚信风气正浓,传递出社会信用正能量。毕竟,“人之初,性本善”,人人讲诚信是社会主流。一方面“无人报摊”的出现,考验的是人们的社会公德和个人素质。另一方面“无人报摊”的出现,折射出摊主认可人们的诚信度。时下,一些人感慨世风日下、社会成员之间缺乏诚信、互不关心。这说明在人际互助、彼此信任方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需要用真情去唤醒,让人们的血管里流着“道德的血液”。而今,“无人报摊”的摊主就相信人们讲诚信还是社会的主流,不讲诚信者只是极少数,所以才敢开设“无人报摊”。
善心笃定小人物
北京晨报:首届山西省感动百姓——寻找乡村爱心故事活动在太原举行。在“乡村十大爱心大使”颁奖仪式上,阳泉市盂县梁家寨乡石牛敬老院院长杨巧荷荣获“感动百姓乡村爱心大使”称号。杨巧荷是盂县煤运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2011年,她与丈夫拿出自己多年积攒的50万元,在石牛村建起了一所敬老院,无偿接收11名孤寡老人入住。
王言虎:50万元对作为普通职工的杨巧荷夫妇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给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洗衣做饭亲操井臼,若非有笃定善念,普通人也难以为之;更重要的是,这一切的工作,都是无偿的,是公益性的,这对作为“小人物”的杨巧荷夫妇而言,殊为不易。杨巧荷作为个体力量,以动人的勇气,践行着“小人物”的爱心。显然,个体力量践行善行善举,相对于专业化更高、财力更强的机构与组织,阻碍更大,困难更多。以杨巧荷所从事的民间养老事业为例,民间养老院相较于官方养老院而言,预算压力之外,往往还要面临登记注册难、专业化程度不高、护理人员不足的现实,这些难题,对单打独斗的杨巧荷夫妇而言,并不是件轻松的事。
手语开启爱心窗
北京晨报:珠海市香洲区残联携手义工联在翠香街道办举办义工手语讲座,邀请珠海电视台《手语七日》栏目手语主播授课,近200名香洲义工和残疾人工作者参与讲座学习使用手语。
余力伟:正如参与学习的一位义工所言,学习手语将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助残服务中能够更好地与语言障碍者沟通,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一举措不仅将有助于消解聋哑人因信息交流障碍而难以自如融入社会的尴尬,更因其充满人情味而使每一个怀有爱心的市民倍感温馨。关爱残疾人,不能仅仅停留在笼统的宣传和物质的帮助上。实施救助、改善生活固然重要,但他们更需要社会的人文关怀和心灵抚慰。面对处于无声世界之中的特殊群体,社会各方都有责任重视手语的宣传、推广、普及工作,为他们开启爱心之窗,帮助他们搭建沟通桥梁,走出无声世界。这不仅是关爱聋哑人,促使其回归社会主流的善事,也体现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趋势。
让座赢得感谢卡
北京晨报:家住重庆巫溪县城的74岁老人杜正坤,从2011年开始,自行设计“感谢卡”,专门赠送给那些给他让座的好心人。据了解,老人总共印刷了200张“感谢卡”,3年来已发出40余张。杜正坤老人说,赠送卡片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仅仅说上一句感谢还远远不够。
汪昌莲:这张“感谢卡”,是对让座行为的一种肯定和感激,是对道德风尚的一种呼唤和褒扬,其释放出来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远比“感谢卡”本身的分量重得多。可以说,老人的让座“感谢卡”,将激发出一股奔流不息的道德正能量。即便是让座是人的一种道德本能,也需要正义力量去激励。若想化解不让座的道德困境,除了有关部门要制订相关规定,予以约束和惩戒之外,更需要社会和舆论的积极宣传与倡导。一方面,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弊病,当然要毫不留情地揭露;另一方面,对于让座等一些平凡的善举,也应该进行积极的颂扬;当然,更需要像7旬老人这样的善德公民,这些公共道德传承者和倡导者,用让座“感谢卡”,去传递道德信任,去激发社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