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新年伊始传来了吉尔伯特·卡普兰离世的消息。他曾是华尔街功成名就的出版商,当讣告传来,他被视为一位著名指挥家,并以对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的专注演绎而被古典乐迷铭记。伴随着他的去世,有关这位“业余”指挥家的传奇故事就此宣告结束。他留下的是百余场登台指挥的记录,他的三张唱片目前有两张绝版,乐迷想找到可不容易。
放眼音乐史,以玩票路线站上指挥台的先例并不少,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斯、已故索尼公司前任总裁大贺典雄都是著名的榜样。但若论名望和成就,卡普兰显然更胜一筹,至少在他去世时,绝大部分媒体都在文化版面对其进行报道,这说明他作为一名音乐家的身份早已深入人心。甚至从某种程度上看,他的影响力比这个星球上的绝大多数职业指挥家都要高。毕竟,能够与维也纳爱乐合作灌录马勒的交响曲,并在萨尔茨堡音乐节登台,是很多指挥家梦寐以求的荣耀。
卡普兰的故事与执念有关。他在一场犹如电击般的音乐会后迷上了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并为此作出了大胆的选择。这是人生中的典型时刻,人们总是被偶然触及的事物吸引,继而产生狂热的痴迷,并思考是否要将整个人生作为赌注,持之以恒地为其倾注时间、精力、心血,当然还有金钱。大多数人紧踩刹车,重回老路,而卡普兰则选择一往无前。当然,前提是他有足够的资本这样做。
这个出生在中产阶级精英家庭的纽约男孩,27岁就创办了日后极负盛名的金融杂志《机构投资者》,由此成为一位华尔街骄子。在事业的巅峰期他卖掉杂志,早早过上了度假般的生活,全然一位人生赢家。他没有再追求更大的财富和声望,而是钻进了与作曲家马勒有关的文献、总谱、书信和日记中。他严格考证乐谱,修编并出版文献,登台指挥则是这种探索的延伸。
这样的行为阐释了一个严肃的艺术问题,那就是在作品和演绎作品的人之间,到底谁更重要。卡普兰明显选择了前者,他甘愿做音乐的奴仆,不惜暴露自己在指挥技巧上的缺陷,甚至被乐团的乐手当面讥讽。我从视频影像中看过他的舞台表现,动作不够潇洒,神态也较为压抑,没有自由的个人宣泄,全然像个苦行僧,仿佛在艰难地完成着某种神圣的使命。
卡普兰的故事不仅动人,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亦十分励志。它说明只有努力工作,才有可能用更多的时间追求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卡普兰做到了,虽然一曲总有终了时,但他肯定死而无憾。(许渌洋)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