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焦点人物-正文
“励志哥”再解读
张东锋
//www.workercn.cn2016-07-07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今年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毕业生中,取得公共管理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的张永辉颇受关注,原因就在于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该校的一名保安。一个只有高中文凭的退伍军人,从网络学院专科到本科,再到在职研究生,张永辉颇符合近年屡次成为热门话题的“励志哥”形象。“励志哥”是否真的激励了一些人无从知晓,但其一而再、再而三地吸引外界关注,倒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在笔者看来,凡是那些在逆境中矢志于理想或某项事业的精神,都是“励志”。左丘明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完成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不可谓不励志;还有那些自小学时代就不断被讲述的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闻鸡起舞等,也都是励志故事。不过,仔细辨别网络传播时代的“励志哥”,其意味似乎与古时略有不同。出过书、上过《人民日报》的北大“学霸”保安,8年背了5本英文教材、托福考了630分的清华厨师,以及自学外语、娶了瑞典留学生的中大保安,“励志哥”已不仅是一个努力奋斗的个人形象,而是变成了一种符号化的传播意象。这个符号背后,被刻意突出的往往是保安、厨师这样低收入阶层与所谓的精英阶层的身份差异。于是乎,即便是各行各业都有一批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而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但“励志哥”却往往指向那些被认为是地位低微的阶层,而人们在颂扬这些个体独特经历的同时,无意间构成了对其所在阶层的一种潜在歧视。

  过分强调职业的反差,结果可能是消解了“励志”本身所涵盖的丰富意义。一个不难想象的情形是:这些保安、厨师,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出人头地了,不用再做那些社会地位低微的工作了。然而,有些“励志哥”的故事,遵循的并非是这种逻辑。比如,张永辉就提到,在自己想读硕士时,家人则认为对一个在保安岗位工作了十几年的人来说并没有实际的意义,而自己取得硕士学历后,仍打算继续做保安的工作,“之所以想要读专科、本科、研究生,只是为了进一步改变自己看世界的视角,提升自己”。从这个角度说,“励志”实际上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某项工作。再比如,天津外国语大学大港校区那位59岁的门卫张大爷,靠着“蹭课”掌握了多种外语,为的则是了却当年高考落榜的遗憾。在这里,“励志”则变成了一个有梦想永远不要怕迟的人生追求。

  另外,在关注“励志哥”通过努力而改变自身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他们当年处于原点时的无奈。清华厨师张立勇高二时放弃了学业外出打工,为的是减轻贫寒家庭的负担;以高分考入天津大学的大庆市东风中学保安訾立,高二时同样是为了家里生计才辍学回家种地。所以,当人们感叹“励志哥”们传奇般地“逆袭”之时,还应该看到某些群体在向着另一个阶层流动时所遭遇的困境和无奈。对那些社会地位低微的阶层来说,他们迫切需要的是全社会共同努力来培育和打通其不断向上流动的通道。当越来越多的保安、厨师,能够以自身的努力重新拾起年轻时的梦想,或是扩展生活的空间时,“励志哥”也许就不再是新闻了。

  最后还应看到,或许每一个“励志哥”都有一段独特的经历,但相同的是他们孜孜以求的态度。知识也许不会立刻带来一份好的收入,但却是有志者的基石。就像有人好奇:“你一个保安,需要读那么多书吗?”张永辉的回答是:“我觉得读书真的很重要,读研究生期间,我学到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思路,这跟不学习是有区别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