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菲:对“孔融让梨”的不同理解
//www.workercn.cn2013-11-11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分享到: | 更多 |
近来,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讲的是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孔融让梨”在美国中文学校学生中的理解。这些生长在海外的8-12岁的华裔子弟,听完老师讲的故事,有了如下评论:孔融不诚实,可能他不喜欢吃梨,却编出冠冕堂皇的理由;孔融对别人不公平,剥夺了其他兄弟选择和表现的机会;孔融这种扭曲自己欲望去赢得赞扬的做法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孔融的爸爸让4岁的孔融分梨是不负责任,是鼓励主观武断……当老师问学生,若处在孔融位置会怎么做时,他们回答:“把梨放在桌子上,谁吃谁拿好了。”老师无语。
语言是否影响思维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之一,在此不做评判。但学习语言能够潜移默化地学习和接受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则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一个作为儒家思想典范的小故事却被这些孩子理解成了主观武断、践踏平等和假心假意呢?其实,这与生活在海外的华裔孩子,既缺乏大的中文环境,更缺乏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方方面面的了解和理解有关。有专家认为,特定语言形式在某种情况下更容易接受某些思想,而不容易接受其他理念信条。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一种特定的语言之下,就会在习惯和潜移默化中接受它们的影响。
这些生长在海外的华裔子弟对于“孔融让梨”的不同理解,既表现出他们受西方文化影响所具备的独立思考、存疑和批判能力,也折射出他们对于中华文化的隔阂。作为海外中文教师,应该引发思考。在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内容,把中国人的尊老爱幼、家庭观念、消费观念、待人接物方式等内容,通过不同年龄段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传递给他们,使得他们的中文水平和中国文化理解水平能够并驾齐驱。这,和教会孩子多少汉字同样重要!
编辑: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