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微信传播科学知识,优势在口碑式传播,渠道快捷、信任度高,其劣势也在于口口相传,缺乏专业性,容易走偏
微信的“朋友圈”里近来兴起一股科普热。“一碗淘米水等于10种药。大米的表面含有钾,第一次淘米的水呈弱酸性,第二次淘米的水则呈弱碱性,适合于面部酸性环境的清洁,不刺激皮肤,无副作用。”笔者每天都会收到类似这样的微信,来自朋友圈里的这种相互关怀让人感到一股暖意。
细看这些微信,主要是分享养生保健、食品安全、生活常识、生活小窍门等信息,以及参观科技馆、看到好玩的科技产品等见闻,这让被分享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也让微信成为了一个新的科普途径,值得肯定。
微信科普的效果不容忽视。首先,它是在朋友和熟人圈里传播,依托朋友们多年建立起的信任,具有较强的可信度。其次,微信科普知识以较高的速率在传播,几乎每人都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朋友,经过连续不断的转发,传播效应迅速放大。三是微信科普贴近实际,大都是有关日常生活的内容。
不过,细究微信里的科普内容,发现有许多内容其实并不科学。例如,对微信圈里传播的“微波炉加热过的食物容易致癌”的内容,微信圈里具有物理专业知识的朋友就不以为然。又比如,微信圈里出现一条断食排毒法,很多人竞相转发,有人还亲身试验:“中午开始试验断食没吃饭,下午饿得腿发软,刚下班就赶紧钻进附近同事家里,拉开冰箱,吃起了面包。”其实,专家早指出,即使要断食,必须经过准备,在专业营养顾问的陪同指导下逐步进行。
细察这些微信的来源,不难发现,大部分内容还是来自互联网,不少人依据自己的经验判断,感觉有价值就立即转发。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许多人在自己领域都是行家里手,但在科普价值的判断方面不一定权威。这似乎也与一项调查结果吻合: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
可见,微信传播科学知识,优势在口碑式传播,渠道快捷、信任度高,其劣势也在于口口相传,缺乏专业性,容易走偏。因此,如何在保护微信科普热情的同时,因势利导,利用这个高效的传播平台开展科学的科普工作,成为各级科技和科普部门不容忽视的问题。
当务之急是组织科普专家,按照微信传播的规律,筛选一批科普知识来“供给”微信,从源头上保证科普知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同时也可以开展一些微信科普大赛等活动,将微信科普纳入各级科普活动,引导微信科普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发挥正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