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胡昌方:官之羞耻 民之福祉
//www.workercn.cn2013-12-16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陈毅同志有诗曰:“有草名含羞,人岂能无耻”?古往今来,大凡清官廉吏,无不崇尚“羞耻”之美德。

    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崇尚“羞耻”美德的,大概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据《大唐新语》载: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拟出游南山观光休闲,因害怕臣卿指责而作罢。事后,唐太宗羞愧地向爱卿魏征坦言:“当时实有此心,畏卿嗔,遂停耳。”唐太宗官至晚年,“羞耻尤甚”,深感有愧于民,所以临终前告诫太子:“我即位以来,做了许多错事: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

    应该说,如今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度里,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人,他们更懂得“畏民”意识,更有“羞耻”之心。

    “羞耻”之心乃亲民爱民的生动体现。电视剧《焦裕禄》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焦裕禄一到兰考,正值无数灾民“大逃亡”。此情此景,使这位新上任的县委书记百感交集,他对县委一班人说:“党把这个县36万群众交给了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正是这位有着“羞耻”之心的县委书记,抱病带领全县干群风里雨里奋力拼搏,终于征服了风沙、盐碱和洪涝这三大灾害。可谓:“知耻者,近乎勇”;为官知羞耻,惠及于人民。

    “羞耻”之心是一种自责,更是一种担当。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饱含深情、十分痛心地说:“在那贫穷的偏僻的山村,人们还在使用人力和畜力耕作,居住的是土坯房,大旱之年人畜饮水十分困难,我的心里非常羞愧和不安,常常默念着郑板桥的两句诗,就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人间疾苦声’。”透过温家宝的这番羞愧之语,我们仿佛看到了听懂“人间疾苦声”的温总理和一大批人民公仆深入老少边穷地区访贫问苦、制定脱贫方略的动人情景。这一“羞耻”之心和担当精神,正是富民强国的希望之所在。

    “羞耻”之心,也是一种敬畏之心。习近平同志曾在中央党校的一次会议上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敬”,即尊重、敬重:“畏”,即害怕、知羞。有了敬畏之心,才会懂得什么可为而什么不可为,才会知道什么是不可触摸的“高压线”。作为广大党员干部,其“敬畏”之心就是要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信仰道德、敬畏党纪国法。不言而喻,这种敬畏之心正是锤炼党性、修炼官德的一件法宝。

    “羞耻”之心说到底,就是一颗公仆心。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任职期间不止一次地说过:“群众最可敬,群众最可爱,群众最可怜,群众最可畏。”正是有了这颗公仆心,几十年来,他总是奉信那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自觉做到 “常怀羞耻心,敬畏老百姓”。在最近10多年间,他先后拿出个人资产53.3万元,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名义,资助148名贫困大学生。李瑞环这颗“羞耻”之心、公仆之心,可亲可敬,可赞可颂!

    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因此,“羞耻”之心,人人当有。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有了这颗“羞耻”之心,就会“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能时刻把百姓的安危冷暖挂心上。从这个意义上讲,“羞耻”之心,官之美德,民之福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